43.寒暑假研究——开展在教育空隙中的教育研究 ——《你好,寒假
寒暑假研究——开展在教育空隙中的教育研究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一
期待已久的寒假生活已经开始,少了期末复习时的紧张与忙碌,我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除了陪伴家人,引导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寒假活动,今年的寒假又有一些与众不同,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年的寒假特色活动有了更多家长的直接参与,家校合作得到进一步地发展。《你好,寒假》这本书的共读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天是家校共读活动开展的第三天,在微信打卡圈里,有很多家长分享了他们的摘记,有个别家长开始尝试着写读后感,我想这就是改变。家务事忙完之后,我也开始有安静的阅读时间能够记录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几天断断续续地做了摘记,对“你好,寒假”有了更多的思考,也看到了之前开展各种活动时存在的不足。今天要分享的是阅读完书本第一章《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的读后感。
一、研究对象的再思考
什么是教育的空隙呢?李教授在文中提到:“与学校教育的差异而言,寒假没有固定的上课和下课时间,没有确定的教材与教学,没有稳定的师资力量和发展指导,甚至连‘班级’也要‘散了’,每个学生在各自家庭、社区中生活。这样,寒假往往意味着学生处在无指导的自由、无教师直接介入的自主、无学生群体生活的自立状态...于是,学生的寒假生活成为教育的‘空隙’!在其中,较少有专业性的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影响,较少出现教师、家长、学生间的真实互动,较难发生有着教育意识的教育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断裂’,更是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缺乏教育介入而出现的终身教育意义上的‘空白’。[1]那么,寒假作为教育的空隙,学生在这个空隙中作为教育的主体一直备受关注,参与的活动也很多。而我在思考的是,除却学生这一教育空隙的主体,作为监督者的家长能否更多地和孩子一同参与到寒假生活中,从“监督者”慢慢地转变为“参与者”呢?我想这不无可能。今年我们班的“你好,寒假”活动,就有了一半家长自愿并主动参与。这是令我特别吃惊的,也是让我陷入思考的:原来我对我们家长了解的还太少!大家的阅读积极性比我预想的还要高,那么,在这个寒假,我可以做出哪些尝试,引导我们班的家长更好地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榜样呢?
文中也提到了在真实的教育世界之中,在寒假研究这一领域当中,是否存在更多的“空隙”?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寒假生活研究、留守儿童的研究、寒假中学生的自律能力、领导力的研究、小组合作的研究等等。今年,我们班的寒假特色活动除了小组活动以外,我全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并策划了寒假特色作业,这也是一项新的突破!而家校共读更是从平时的个别家委的共读扩展到一半家长参与的共读,这都要感谢李教授一直以来的引导,孩子们和家长们在去年开展“你好,寒暑假”活动之后,都有了新的改变和提升。
二、研究过程的方法论学习
第二节围绕着“教育研究过程回归基于复杂性的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起点、理性与情感的交融、教育研究的本质来展开,更好地阐释了“你好,寒假”活动的一步步创生。
教育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敏感,并在相互唤醒中清晰主题。从发现问题、发现研究资源、发现研究空间、到预期其研究结果,透析其研究价值,教育敏感转化为一群人的共识。我们的“你好,寒假”研究项目就诞生了,虽然从参与度来说,我们学校参与这个活动的班级很少,也许只是我们班个体式的投入,但对于学生寒假生活存在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更值得更多的人和群体开展研究。特别开心的是,今年我们当地教育局通过文件的方式,积极发动全县各所中小学参与到这一全国性的活动中来,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参与。我们学校也从团委的层面呼吁全校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这是一件令人特别高兴的事。
教育研究需要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在“你好,寒假”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情感,更需要两者的共生与交互促进。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也是围绕着“共学互学”、“多学共进”,多方主体的参与,三方共生并互相促进着。在寒假活动的策划阶段,我与孩子们一同积极策划着、讨论着,家长也及时在群里和共度会上提出他们的建议;在寒假活动开展的初期,我每天都浏览着孩子们和家长们在微信群和QQ群分享的运动、阅读、做家务、封面策划等活动的分享,同时也因自己作为学校主体而推动系统变革感受到很多的成就感;家长和学生们在打卡圈和朋友圈里真实的情感表露都让我这个班主任特别地感动,这样的活动值得开展,这样的成长值得记录和分享!在教育主体——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参与中,这一次的寒假活动更注意了研究方法的使用,例如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推选、问卷材料的分析等。同时,我对本次活动的理念也有更清晰的认识,学生立场、多方主体的互学共学、长程意识等,都使得我们的活动能够更全面、完善地开展。
教育研究的本质是教育创造。首先,今年的“你好,寒假”活动对于我们武义县来说,是做全局引导的教育局和具体参与的中小学校和师生家长群体的教育创造。其次,是教育学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在活动过程的前中后期,都有三方主体的互动交流,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着有了新的创生。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所得、家长的感悟、教师对活动的反思和论文的积淀,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并通过互联网将其分享、传播,去影响更多参与其中的群体。最后,是过程意义上对教育研究的一次实验。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我每天都能从“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微信群中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并惊讶于他们开展活动的激情和智慧。在微信群中,大家用美篇、简书和图文视频等方式分享着收获和喜悦,每一个活动的分享都给其他的活动开展者更多的启发。
三、教育边界与内涵的清晰
从时间层面来讲,在寒假这一个月左右的完整时间里,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着。“你好,寒假”活动从寒假前的策划阶段、寒假中的活动开展阶段以及学期初的作业展评、小组和个人活动分享等,将一系列时间中的活动连接起来,使学期之间的断层在时间上得以联通,教育的时间边界实现了拓展。
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中,从教师作为唯一的教育主体,到学生、家长、老师成为真实的教育主体,这一变化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和变革,也给我们这些青年班主任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在寒假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慢慢地转变为幕后的指导者,家长便成为了主要的、以成人身份出现的教育主体。他们关注、照料、鼓励、帮助学生,要提供一系列的平台和资源,也要保持着与自己的孩子、与教师、与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间的互动关系。[2]我也发现,今年的寒假活动,家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逐渐地有了更多的思考,对寒暑假活动更多的认可和称赞。应子序妈妈结合孩子的小组活动和《你好,寒假》的共读,写下了她的感受:今天孩子跟随班级的寒假社会活动小组参加了活动,我感受到孩子融入地挺好了,不用我过多地担心。确实长大了,就像上面摘抄的句子中写的“不断的自我发现””学习一系列新的技能与知识”。对啊,谁说包饺子、写“福”字就不是学习呢?这是融入社会的另一种有效的学习。感谢老师,陪同的家长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
文中提到:“你好,寒假”活动促成了学生的素养发展;促成了家长与教师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实现。确实如此,作为参与活动的主体之一,我觉得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总结、展评和反思,我明显地感觉到各主体的惊人变化,而我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学生立场、动态生成、系统思考、多主体合作思想,这些改变都会让我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加清晰且系统地引导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更好地投入到今年的寒假活动项目中,创生出属于我们班的独特收获。
参考文献
[1][2]李家成.郭锦萍.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研究与学期初生活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