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宝玉读书感悟打卡专题

《简明新疆历史》读书感悟(二)语言爱好者的乐园

2018-07-01  本文已影响16人  帕米尔的明月

魏晋时期,西域各地诸民族的迁徙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交往,形成了光灿夺目、生气勃勃的以佛教为主导的西域文化。

这一时期的西域存在各具特色的文化圈。从已发现的古文字分析,这些不同文化圈的差异是很大的。

以几种当时盛行的文字为例:

佉卢文:属阿拉美字母系统,公元前5世纪至4-5世纪流行于印度北部地区。鄯善、尼雅地区通行此文字,因其字形同驴唇,我国俗称“驴唇体”。嘻嘻,咱中国人还真是幽默,读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笑了。话说,我见过这驴唇体真迹啊,巴州博物馆有啊!

和阗塞语: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于阗地区通行。不晓得这是什么语言,没见过。

龟兹-焉耆语:属印欧语系,用婆罗谜字母斜体书写。龟兹、焉耆等地通行。在焉耆县的七个星佛寺遗址见过?记不清了,有必要再去看看。

汉语:吐鲁番地区普遍通行。这一时期,由于中原战乱等原因,大量汉人经河西走廊,西迁定居高昌,即吐鲁番一带,该地一时成为“汉魏遗黎”偏安之处。后来的高昌麴氏王朝是当时西域唯一的汉人政权。所以,这一时期,吐鲁番地区通行汉语汉文,奉儒家为正统。这方面的历史文物太多了,去一趟博物馆就能看个够。

因为语言多样,交往频繁,翻译这一职业应运而生。如果有研究兴趣,关于双语学习的课题在新疆历史上可尽情追溯。

翻译在新疆太常见,兴许你家对门的维族大妈、蒙古族大叔也能临时做个翻译,解你一时之困。

翻译,官方称谓以前叫“通事”。突然想起一个有趣的话,以前学维语的时候背过的。

“ چالا تۇڭچى ئادەم ئۆلتۈرەر”半吊子翻译害死人。

看来,翻译这活儿事关生死,也不是随便就能做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