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由“大”至“小”的领悟——读《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
中国班主任研修第二期1.0读后感之四:
由“大”至“小”的领悟
浙江省武义县武阳中学 李静雪
上周开始在金华市委党校接受为期两周的青年骨干教师进阶培训,来自省内的许多专家、校长、教授给我们上了许多高规格的理论和实践课。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一直放心不下的是研修班中的阅读任务,尤其是有幸和程露老师同在这两个班中学习,每次看到她高效而有见解的读后感源源不断地分享在群中,我这个急性子就更焦虑了,只能责怪自己能力不够,灵感太少,见解太浅......究其原因,应该是阅读量的积累不够,反思也不够深刻。所以,培训期间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打印出来的第一期学员第二辑汇编稿,在阅读过程中确确实实有许多启发,也对前辈们的文笔叹为观止,看来我需要利用剩下的假期好好充充电。我也知道慢工出细活,由于自己的起点低,写作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更要静下心来好好研究文章,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昨晚在电脑上下载了幕布软件,也体验了一把用高科技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慢慢地也有了一点点灵感。
对于暑假生活,我们都不陌生。但是在“互联网+家校合作”的背景下,对暑假生活进行实践变革,并反思项目的突破和价值就非同一般了。作为读者,也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这样的活动新颖而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借鉴性。那么,我从思维导图入手,来谈一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图1
一、以思维导图探究论文结构
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当中,我重新对文章的主要脉络进行梳理。从图1中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包含四个主要版块的三级提纲:一、学生暑假生活的现状及变革的可能性;二、项目背景;三、“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生活的变革;四、活动价值思考。以这四个版块出发,第一作者姚淑华校长阐述了她们学校开展的“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看到这篇论文在逻辑上的严密性。
在第一版块,以“互联网+”为新时代的背景,作者先了解了国内外关于暑假生活的相关研究,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校学生的假期实际情况,从问卷调查着手,收集数据,并根据影响学生暑假生活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决定了重建学生的暑假生活,这才有了接下来的项目研究。但是光有暑假生活的现状和变革的可能性还不够,还需要以关键词为切入口开展实践研究,“互联网+”与“家校合作”这两个本不相干的词便有了交集、融合。
文章的第二版块围绕着“互联网+”的时代启示和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给读者们展示了这个项目能够开展的可能性和时代性。同时也点明了“互联网+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家校合作形态,为整个暑假项目变革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基础。
文章的第三版块(“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生活的变革),作者从亲子活动的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学期初)出发,向读者展示了前期学生和家长的任务分配、中期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亲子共读、我有一双爱心手、点赞活动、文明礼仪故事会等,以及学期初的活动总结、展示与评比,一个系列下来,我看到了这个项目在亲子活动方面总的一个规划。那么在第二小部分,文章以家教论坛为活动载体,详细介绍了活动筹备阶段家长志愿者是如何招募并尽心分工与培训的,最后在进行整个活动的宣传发动,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活动开展阶段,罗列了在四个时间点区间内,组长带领组员开展不同主题与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实际解决方案,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活动价值方面,文章从教育资源在网络中的讨论分享、学生闪光点在家长论坛中的强调与肯定、家长在论坛交流比较中获得的自我成长三个层面展开叙述,使我意识到获得这些活动价值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第三小点以网络跟踪的形式介绍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给教师、家长和学生所带来的便捷。
第四版块以活动价值的思考为关键词,分别从教育资源的利用角度和合作各主体的发展角度呈现了这个项目所带来的突破。具体内容在本稿的第二点展开叙述。
二、“互联网+”的多维度创生研究
“互联网+”是现在的热点话题。身处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与它发生了哪些碰撞呢?文章从“互联网+”的定义出发,具体介绍了与它相关的探索模式。结合这些探索模式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我来谈一谈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1.“互联网+教育”,学习资源的重新整合
我们知道,过去的学习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园、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一些专门供学生学习的固定场所,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比较固定,不能随时进行掌控。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接触这种全新的学习资源,电子数据化的学习资源在呈现方式上也产生了变革,与过去书籍和实物的单一呈现方式相比,网络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如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等。学习资源的来源也得到了扩充和完善,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融入[1],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校外更多的学习资源。
2.“互联网+教育”,学习方式的全面革新
学生原始的学习方式一般就是校内以及培训班等场所里以听、读、记的学习方式为主,但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例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呈现形式,自主地进行学习资源的整合,并用美篇、简书、视频剪辑、音乐、PPT等记录所学、所思、所感。如姚校长学校的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通过网络查找某主题下的资源,并根据搜索结果制作自己的知识展板,如旅行日记、奇观奇闻、历史小知识等。孩子们也学会了利用互联网改变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等。[2]这些切切实实的改变无不说明“互联网+教育”给学生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3.“互联网+教育”,合作主体的多重发展
阅读整篇文章后,我充分感受到了暑假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主体有了多重发展。首先,学生作为最主要的学习主体,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社会资源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在暑假仍有许多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2]如孩子们利用假期中积累的照片,用文字和图片执着了展板和PPT,让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在互联网读帮助下,可以有更多的活动成果记录和呈现,利于习得资源的整合和有效保存。
其次,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包括判断、获取、评价和利用能力。其次,家长的家教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提高。我们都知道,过去的家长只是被动地接收学校布置的任务来进行家校合作,很少有家长主动要求参与和组织活动,以前的学习方式很难有大的改变。但是有了互联网的帮助,家长们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分享、交流及线下互动,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实现了教育的质变,这是一种十分值得推崇的方式。
再者,对于教师而言,各方面的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如策划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写作能力、家校合作能力。作为班主任兼科任老师,我对此也深有感触。随着对第四教育世界认知的加深和“你好,寒假”、“你好,暑假”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活动引导者的自己,在家校沟通方面以及教师业务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家长们、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自己做科研的动力也更足了......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假期实践活动的变革。
最后,是合作各主体教育角色的转变。作为平台的搭建者,教师从单项交流到与家长互动、家长与家长互动、家长与老师互动、老师与学生互动等都使得各主体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各自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对象的敞开,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教育学习者”,学生也从“学习者”转变为“学习教育者”,家长从指令的“监督者”转化为指令的“发出者”等等,一切的改变都在慢慢地渗透着,深化者,这就是假期实践活动项目给大家所带来的真变革。
三、我的疑惑?
阅读完这篇论文后,我对文章的某些地方存在一些疑惑,将其记录下来:
1.“互联网+家校合作”这样的活动项目在国内开展了多少?怎样去更好地开发、深入、总结、推广?我们班的孩子也能对此进行尝试吗?怎样的方式便于我们开展呢?
2.在活动开展的教师支持部分,文中提到在微信群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要提供理论支持或实践案例等救场。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和理论知识等储备,才能及时引领好家长。如果是我,我有能力提供理论支持或对口的实践案例吗?如果有,用什么样的语言、口吻、方式来协调救场呢?如果没有,又怎样快速提升这类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家长和学生呢?我需要做些什么?
我把这几个问题罗列在这儿,也是要提醒自己,虽为教师,但是仍有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并有效地落实到教育现实与细节中去。加油!
参考书目:
[1]董雪梅. 以"多维视角“看”暑假项目”——读《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读后感第3稿.
[2]姚淑华.吕珂漪.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