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课堂随记
昨天经过几个小时的备课梳理,今天上午第三节课终于把一肚子的储存,一股脑倒了出来,准确地说是倒了一半。因为原本打算十二课三首古诗,第一课时讲两首,第二课时讲一首的,没有完成任务,仔细回想这节课,有得有失也有疑惑。
在第一个检查预习了解学情环节,进行还算顺利,当我问到“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孩子们异口同声说“背诵古诗,背古诗的意思”,我追问到:“这样的语文学习有意思吗?”孩子们都摇摇头。于是,我卖了一个关子说:“今天老师打破你们原来学习古诗方法,让你们爱上古诗,爱上语文。”
孩子们一听我这样说,都好似来了精神。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确《示儿》题目含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鼓励他们会利用书中的注释。这是帮助理解诗词的好方法。接着,指名不同程度的学生读诗,读通、读顺、读准,看来孩子们预习时都做到了。对于两个生字“祭”“乃”的书写指导,我采用师范写后,生在字帖上读帖、描红、临摹的步骤完成。扫清生字障碍后,我让学生齐读诗,然后师范读。通过比较阅读,孩子们总结出全诗的基调是“悲”,要读出停顿、节奏、要有悲的感情。就这样一句一句范读领读,齐读,几遍下来孩子们不但把诗读出了感情,诗也自然而然会背了,下午上课时,通过检查,结果和我想得一样。在读过程中诗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感情也自然总结了出来。整节课学生的热情高、气氛活跃,参与度高,效果还不错。
可是,这节课打算讲两首诗的,结果讲了一首,虽然读的形式多样,但是拓展延伸部分没有进行,还准备了陆游的其他两首诗,看来要在第三个课时上进行了。早些时候打算先讲《题临安邸》的,因为是边读边感悟感情的,没有按照常规的先介绍作者,所以,临时进行了调整。总体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了培养,但涉及语文考点的知识好像不太多。这节课是失败了吗?
看到学生课堂上学习热情高涨,即便是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孩子书上在预习时就已写得满满的,课堂上依然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获得新知的满足感,那一刻,我的成就感也是爆棚了。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 肖川教授也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我深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