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看见”,还是“看着”?
今天看《班主任之友》上面的晓薇专栏,浙江省首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樊晓薇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育是“看见”,而不是“看着”——从当下的许多教育场景说起》,这篇文章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推荐此文晓薇老师说:要全面压减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本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心血和努力。而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出于各种考虑,当下的班主任必须“看着”学生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比如我们学校:早读7:30班主任要到班,课间操班主任要跟着,下午2:20班主任要到班,下午大课间 班主任也要跟着。很多时候班主任都坐在班里边盯着班里的学生,生怕学生出了乱子。渐渐的就出现了班主任在班安安静静,班主任一走然后班里闹闹哄哄。我当班主任时也是不敢离开班级,总担心乱了,结果越看越乱,我在场时学生一个样,我不在场时,学生是另一个样子。这是我班级管理的常态,也是很多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常态。
樊晓薇老师分析了大多数班主任老师爱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首先,希望让领导和家长放心。“学生在,老师”在听起来让人很踏实,有老师看着,总有一种约束,在至少能管住“手脚”,学生大概率不敢做出圈、出格的事,即便有意外情况发生,老师也能及时处置,将可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希望让自己和学生安心。我们也许把“看着学生”与“陪伴学生”等同起来,总觉得付出了时间便是付出了心血,付出了心血,便应该感动到学生;感动了学生,便可以教育好学生。这样一想,只要能每天坚持“杵”在教室里,便是功德无量。
再次,期望以“看”代“教”。通过管理让自己省心。不少老师都有一个相似的想法,与其等出了状况再去当消防员,宁愿自己辛苦一些,不让火烧起来。看着学生,虽然也累,但至少可以不用苦口婆心的唠叨,相比之下严格的管理还是比反复的教育让人省心。
这三个理由的确是说出了老师们的现状,让我看了也为之汗颜。的确,我们很多班主任在管理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当我们对照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好像“我”就是这么想的。
班主任“看着”总比“不看”要好。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在樊老师看来:班主任的到岗与看着,只是班级管理的开端,若不能及时向纵深方向发展,只会白白消耗班主任的体力和心力,消磨工作热情,久而久之会陷入“出工不出力”、“教育不走心”、“走常规流程”、“做表面功夫”的工作怪圈。
其实这种“看着”一方面消耗着班主任的精力,让班主任身心俱疲。当班主任主动或被动的把“看着学生”当成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剩余的能投入到班集体建设中的心力自然就不多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独立充分的空间,时刻处于成年人的视线之下,既不利于他们同辈交往,也不利于他们进行自我探索与自我发展。我们经常说“乱世出英雄,乱班容易出好学生”的原因就是在于:班主任的“不看”或“不咋管”,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和自我发挥的空间,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所以班主任不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看着学生”上,而应该是“看见”学生。怎么才叫“看见”学生?那就是要看见学生的共性与差异,分别指导。看见学生的心理诉求,及时疏导。看见学生的发展潜质,启发他们的心智,为他们创造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
学生被我们“看着”时,只能是“孩子”。唯有被我们“看见”,他们才能实现蜕变和成长。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看得见”学生的老师,而不是一个“看着”学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