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言良语--读书有益

逆时针@时光可否倒流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71人  山言良语lynn
anti-clock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在一天天地成长,也在一天天地变老,当某一天清晨你醒来,发现皱纹已悄然爬到自己的脸上,各种身体不适也开始慢慢出现。你突然意识到,我们在变老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实,但对待衰老、疾病,我们真的只能顺其自然吗?我们能否掌控自己身体?我们是否可以逆转时光呢?

有位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埃伦 兰格给出了答案:打开心灵,迎接所有的可能性,不要预先假定什么是不可能的,这将引导我们进入更健康的状态---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

一、逆时针实验

在1979年,心理学家们试图通过重建1959年的世界,让被试的心理回到20年前,从而考察他们的身体是否发生改变。

16名80岁男性老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个僻静的乡间住所,模仿1959的生活方式。

实验组:被试被要求做回年轻20岁的自己,他们不是在追忆,而是真正“变回”了60多岁的人,因此他们每次谈话和讨论的时态都要用现在时;并且每个成员提交了一份自己在1959年的照片和自述,展示给同组成员,除此之外不得携带任何有关1959年以后的物品。

控制组:被试则仅仅是在追忆过去,他们在谈话中使用过去时。其他的和实验组相同。

一个星期之后,研究者发现两组被试的状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的听力和记忆力都有所提高;体重增加了近3斤;身高、步态、体态、关节柔韧性和手灵活性都有所改善;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日常活动,自理水平也提高了。在智力方面,实验组63%的被试的智力分数有提高,而控制组只有44%的个体分数有提高。并且当那些完全不知道这个实验、也不认识被试的人们对实验前后的被试照片进行评价时,普遍认为所有被试比实验前年轻。

这个实验结果是显著且令人震惊的,这难道证明我们真的可以打破衰老的极限吗?作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二、摆脱有关健康的固定思维定式,打破所认为的生命极限,即可改变

僵化的三种思维方式:

1、绝对化的思维:我们的身体要么是健康的,要么是不健康的,我们总习惯对我们的身体做确定性的诊断。

2、医学界是无所不知的:大众倾向于认为医生总是比我们当事人知道得更多,我们必须完全接受医生的所有诊断与建议。

3、过度疾病化:我们习惯于把很多症状看作是异常,标签为疾病。产生悲伤情绪就是抑郁;通宵达旦玩游戏,就是成瘾;难以做选择就是拖延……这种种的标签化使得我们把几乎所有的身体反应都归为异常症状,而忽略了我们对自己身体真正的体验。

三、改变的思维方式

1、坚信存在改变的可能。不一定“50岁就是50岁的样子,也有可以是30岁的样子”


在逆时针研究中,带领16位80岁的被试前往研究住所,下车后,研究者表示每个被试需要负责自己的行李,自行搬运到他们的房间里去。起初这几位老人都非常惊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很多老人已经十几年没有自己提过行李了,更别说提着行李走到住所。作者通过反芝诺悖论,建议老人们可以将行李分几批,每次只拿一件行李,一次往房间移动几米的距离,如果很困难,可以一次只挪动一小步。如果箱子太重,还可以把箱子打开,一件一件地把里面的物品拿到房间。作者应用反芝诺悖论将一个看似无法实现的目标成功地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

各位老人虽然在最开始觉得任务很困难,但是没有人拒绝这一任务,老人们都在努力地尝试。虽然有的老人需要把行李分批次拿,一步一歇,但是他们都在没有外力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这种自我负责、拥有自主权的做法让老人们充满力量感,自我效能感倍增。

在最开始,老人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是因为他们在心理定式的作用下,固化地认为自己是80岁的老人,已不具有任何行为能力,而忽视了改变的可能性。在将目标分解之后,被视为必然的身体极限也变得有可能实现。

所以发生改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坚信存在改变的可能性。只有当我们真的相信存在改变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改变,并最终产生改变。

2、对于生活环境认知改变

一位独居的老奶奶,每次购物回来走到家门口时,她都需要先把手中的袋子放下,然后找钥匙,开门,再弯腰拿起购物袋。一次购物回家,她像往常一样弯腰想要拿起袋子,但是因为袋子离得太远,腰弯得不够低,几次都没有够到袋子,幸好路过的邻居帮了她一把。在接下来的几次中,她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并且有一次因为起得太急差点摔倒。她的子女认为母亲已经不能照顾自己,因此把她送到了养老院。

而另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在门口放了一个专门用来放置物品的架子,她每次回家都可以先把袋子放到架子上而不是地上,这样再拿起来时不需要弯腰,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对比两位老人,人们会认为第一位老人年纪大了,身体虚弱了,独居生活是很危险的;而第二位老人则被认为可以生活自理,不需要子女或养老院护工的照料。

真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吗?其实不是的,两者唯一的区别只是门口是否有一个方便放东西的架子而已。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这两位老人没有什么区别,当生活中状况频发时,我们不会去观察环境中是否有不便于生活的情况,而是单一地把问题归因于自己。对环境的熟视无睹就会造成这一结果。

3、更专念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也都会死亡,死亡是无法回避的。虽然无法控制死亡,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死前的事情,例如决定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

作者之前的种种研究都在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质疑对待医学信息的传统态度,并激励我们去寻找新的应对方式;医生的知识是有局限的;医学数据揭示的也并不是绝对真理;语言对决策的隐性化,剥夺了我们的选择权;不可治疗只代表不确定;我们的信念和外部环境都是社会构建的产物,我们应该改变环境来适应我们等等。这种种的观念都在提醒我们关注变化,做出细小但不微弱的改变。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刹车刺耳的噪音时,就会意识到刹车片出了问题,然后我们就会变得更加专念,有关刹车的异常状况就会很容易地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中,我们就可以尽早地发现问题,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同样地,对于我们的健康,我们也需要如此。当我们感觉到膝盖略有不适时,我们就需要变得专念,去仔细地关注有关膝盖的状况,避免可能出现的扭伤或更为严重的问题;如果注意到皮肤或是小便颜色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我们加班的崩溃边缘,在吃撑的临界,我们都会因为专念而提前发现问题,及时预防。

实现专念的方法

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应对。写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专念方法。我们需要将时间以2~3个小时为一段,记录下每段时间里我们对症状的体验,并记录发生独特体验时的具体情境。

逆时针,是一种态度,对待生活的辨证态度,一切都是变化的,没有恒定不变的事物,了解自身,做出改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