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要努力学会沟通——《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阅读札记
文/梁波涛
作为父母,你觉得应该如何回应孩子的感受?
看到这个话题,我一下子就想到,几个孩子上幼儿园时候的情景。
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在学校门口,总是看见相同的一幕:有孩子在地上滚着哭。
一直到那些孩子的家长,买了一些好吃的,塞到孩子的手中,才算完事。
每每那个时候,对那些家长充满了深深的同情,面对孩子的哭闹,这么小的年纪就束手无策,长到青春期又该怎么办?
2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不管孩子经历了什么,有任何感受,你越是完全的接纳及关爱孩子,孩子越有幸福快乐的能力。”
孩子越小,敏·感度越高,对于情绪的感知度越强。
月月老师在他的《回应孩子的感受》一文中写到: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总得有人接纳他们。无论他们的感觉有多糟糕,总得有人告诉他们,一切都会雨过天晴。
这句话,其实也是这本书里出现过的,这里的有人就是我们做家长,还有做老师的,接纳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内心的感觉能够得到释放,这就是特别好的事情。
3
有一所大学做过一项实验,实验的名字叫做静止实验。
让几个月大的孩子,面对情绪静止的妈妈。
无论孩子怎么样去和妈妈说话,怎么样去和妈妈互动,一直都得不到妈妈行为上的回应。
一次两次不行,孩子会继续;三次四次不行,孩子还会继续;甚至到十次八次之后,孩子依然会继续。
在孩子和妈妈持续说话12次的时候,一直没有得到妈妈回应,终于没办法承受,哇哇大哭起来。
这一点,和我们的这个问题有着比较类似的现象。
4
书里说,有情绪出现的时候,要积·ji正面的对待。
我们的情绪出现静止,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事,都会跟着发生改变。
这就在告诉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需要的是被接纳,被共情,被感受,被理解,为的是我们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也在告诉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能够被转移,不能够被逃避。
因为转移也好,逃避也好,不是面对的有·效方式,也不是面对的正确方式。
5
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活动,一个男孩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而且特别激动。
负责的老师,一句话也没有说,走过去紧紧抱住了那个男孩儿。
在老师的拥抱中,那个男孩儿的情绪慢慢平静,心情慢慢恢复,没有再做出冲动的事情。
事情过去之后,那位老师告诉我说,在那一刻的孩子,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个亲密的陪伴,你理解他内心的激动,你理解他内心承受的那种委屈,紧紧拥抱着他就已经够了。
所以,在孩子感受到来的那一刻,需要的是接纳,是肯定,是陪伴。
如何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试着列举你的做法。
说到心理健康的孩子,我就想起了我的丫头。
丫头今年刚上大一,一个学年还没有读完,就已经开始设计自己毕业之后的事情了。
每一次丫头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自己积·ji主动地解·决,解·决完之后才打电·话给我这个妈妈交流。
丫头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能够把这件事情消化掉吗?那是因为你给我的力量。”
我微笑着,没有说话。
丫头在我身边,待了12年,我陪着他读了12年的书,看了12年的电影,交流了12年的书和电影的话题。
2
丫头说:“妈妈,在我的童年时候,你给予我的那些经历,让我独·立,让我有自主意识,对我的宽容,理解和接纳,是我这辈子行走的力量源泉,每当我有障碍的时候,我就会拿着它去砥砺前行。”
三岁的丫头,自己拿着钱去幼儿园吃午饭;
五岁的丫头,被我留在同事家里,成了同事家人眼中的乖乖女;
七岁的丫头,被我摔了一跤,脸部大面积擦伤,无法实现六一儿童节的演出;
九岁的丫头自己一个人乘车去县城,学舞蹈,学英语;
十一岁的丫头,自己一个人乘车去市里,学绘画,学数学。
十八岁的丫头,自己选择了大学,自己踏上了去大学报到的路程。
十九岁的丫头,自己选择做了班委,进了校委,甚至入了党,有了自己要从事的事业。
3
丫头说:“妈妈,我是你的骄傲,我是弟弟妹妹,妥妥的榜样。”
大学生都在做家教,丫头也不例外,并且越做越好,越做越多,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喜爱。
丫头给我发了很多的截图,告诉我学生家长对她的评价,学生家长对我这个妈妈很是羡慕。
奶奶年纪大了,丫头每个月都要给奶奶发红包;弟弟妹妹上学需要作业本,需要纸笔,丫头也会毫不吝啬地买,甚至弟弟妹妹穿的衣服,丫头也会承包了。
丫头说:“我想为你买个东西,给我一个机会。”
丫头上学,我这个做家长的没有花一分钱,丫头甚至还帮我处理这家庭里的事儿。
这样的丫头,怎能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丫头呢?
读完这本书后,你特大的收获是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特大的收获就是,又想收获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必·须要有和谐的亲子关系,要有和睦的家庭关系。
在这本书中,作者说到了亲子教养的传承,说到了孩子的成长环境,说到了在孩子孕育初期的教育蓝图。
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很重要,孩子出生的环境很重要,孩子生命初初的教育很重要。
在这本书的结尾处,作者归结了一句话: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和孩子沟通,和老人沟通,和爱人沟通和自己沟通,这一点就是所有父母的实·践·课了。
2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还说到了两个词儿:破裂与修·复。
在修·复过去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与自己对话。
我是个很少讲话,或者说是个不会讲话的妈妈,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很少说教。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后,我往往是就事论事,从来不会用这件事影响到那件事,甚至蔓延到孩子的过去以及未来。
丫头说,你和别的妈妈不一样,你是一个不唠叨的妈妈,你是一个不让人烦的妈妈,你也是一个能够交流的妈妈。
结束语
这本书的作者菲利帕·佩里,是一位从业20多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结合自己孩子时与父母相处的感受,以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的体会,再加上与咨·询的客户的经历,完成了这部作品。
读完这本书,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加强学,虽然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证,拿到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但是还有很多理论的盲区需要学。
另外,要学会建立同理心,也就是从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真切的感受孩子的感受。
要重视修·复过去,纵然自己做得再理·想,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一旦发现要及时修·复,不能够拖拉,这样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2
对于我这个妈妈来说,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沟通,无论是和孩子沟通,还是和老人沟通,以及孩子爸爸的沟通,都需要交流。
有人说在成年人的世界里,98%的矛盾,都是因为沟通不到位造成的。
这一点我深深认识到了,并深深赞同这个观点。
需要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需要和老人沟通,对老人的负面情绪进行包容,不能够无视,也不能够反应过度。
需要和孩子的爸爸沟通,在家庭的一些问题上,努力达成一致,做的不正常,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父母也是需要学和成长的个体,在相处的过程当中,要彼此包容,彼此沟通,才会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