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啃读《自卑与超越》(八)
《自卑与超越》第七章“学校的影响”这一章的导语是:从事教育的人假如把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全部归之于遗传,那么他职业中还能希望完成些什么东西呢?如果我们了解孩子们的性格,一定比对他们满无所知更容易掌握它们。
这段话中的问号,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如果我们为师者把性格孤僻或者怪异、成绩不理想的学困生……都全部归之于遗传,根据“秉性难改”的说法,我们还能教出几个“正常”的孩子?
这一章共分了六节,今天先读前两节内容:“教育的变革”“教师的角色”
教育的变革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我们需要学校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并继续他们未完成的工作。现代社会的生活需要他的成员接受比他们在家庭中所能受到的更多的教育。
这段话的背景是当时的西方某些民族文化里,经常有儿童完全在家中受训练的情况。工匠会把他从父亲处学到的技巧,和自己从实际经验中悟到的本领,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子承父业”。这部分是只有王子和贵族的子弟才能受到教育,大部分人注定要安分守己,默默无闻过一辈子。所以,阿德勒提出了他的观点。
我们应该教儿童多为自己着想,应该为他们创造学习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机会,应该让他们分享全部的人类文明,并对它有所贡献。我们不再希望只训练孩子去赚钱,或在工业制度之中谋得一席之地。我们要的是同胞兄弟,我们要的是平等、独立而且负责的伙伴。
把学生培养成分享人类文明,并对它有所贡献,培养成人人平等,独立而且负责,和其他人是伙伴关系。几百年前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提出的教育改革,对于现在的教育依然实用。
教师的角色
学校需要变革,老师该如何去做?阿德勒提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能帮助教师去识别特殊性格孩子的方法。
比如,一个在家中受宠惯了的孩子,他很可能不愿意离开他那种受人保护的生活。也不能和别的孩子打成一片,所以在学校里边,他可能会大哭大闹,吵着要回家。他对学校的生活和他的老师都不感兴趣。他根本听不进老师说的话。这个案例大多是初上幼儿园或者一年级新入学儿童的表现。还有被父母忽视的孩子经常在同伴面前出洋相等等。作为老师唯一可做的就是让儿童对她(他)感兴趣,对他的伙伴感兴趣,帮助儿童快速融入到集体中,而不是呵斥、批评更不是不管不问。
阿德勒指出,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都是学校教师的工作。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配合家庭教育,而不是让父母配合教师工作。读到这句话,顿感肩头责任重大,也颠覆了我之前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我曾无数次给家长发信息时强调,“感谢您(家长)的配合”这句话。分享“班主任是包工头”这样的文章。这样的结果,有些家长好似产生了幻觉,觉得孩子是老师的,特别是当下疫情期间的网课学习,每天催学生交作业,催地让人身心俱疲,不接电话,不回信息,任你在群内千呼万唤,总不见家长抛头露面回应。前些天,我在深夜10点多微信群内艾特一位没交作业的家长,过了好长时间,这位家长回了句:现在正在做呢?我吓得再也不敢打扰了,不是我胆小,你想:那么晚了,十一二岁的少年孩子做作业,那是对他身体多大的摧残?如果,因为我的催问,孩子再发飙出什么乱子,我这工作还要不要了?至于他作业到底交了没交?我也只能呵呵了。网上看到有老师催交作业遭遇的各种尴尬文章,谩骂老师、拉黑老师号码,公开撕怼……我是真有点儿后怕。当然,大部分家长还是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的,这也是老师不厌其烦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的动力,也是老师的责任心使然吧!目前让我感到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并不难,难的可能是纠正家长(父母)的错误了。
阿德勒告诉我们,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首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他发生兴趣。教师绝不能只是训导和惩罚。
这又让我想起了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这句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说不定就会对他发生兴趣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