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6《与孩子对话》教育行走一起写吧

究竟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情绪

2021-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徐立华

究竟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情绪

——《家庭的觉醒》读后感

文/徐立华

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一书中说,为了找到情绪的根源,我们应该从觉悟开始,这正是觉醒式教育围绕的核心。觉悟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事实上,我们带进孩子生命每分每秒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去觉悟。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而觉悟是全面、彻底地觉察、认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习惯性地对很多行为做出潜意识的反应,这可能与我们早期的成长环境有关,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看到了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都在无意识之中影响、促成我们形成类似的反应模式。或许是因为这些习惯性的反应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所以我们很难在问题出现的当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反应,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作者建议我们从觉察开始,从觉悟开始,从发现、感知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开始,全面觉悟我们带给孩子的内容。
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当孩子的表现和行为不是我们预期的那样,我们能否有意识地去觉察在做出反应之前我们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这种情绪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需求?想想如果我们处在孩子的角度上,我们希望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的反应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当我们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或许我们会冷静下来,理性地做出反应而不会任由自己情绪的“野马”肆意驰骋。
作者说,“觉悟要求我们安装一块双面镜,一面观照内心,一面观照外界。我们许多人的成长只带着观照外界的镜子,因此我们关注点总是在‘做事’(doing)上。本书将为我们的‘做事’注入‘存在’(being)的优雅与智慧。在生活中,我们两个方面都离不开——‘做事’与‘存在’,行为及背后的觉悟,行动及其背后的智慧。真正的觉醒是在两方面的汇合中产生的。”
是的,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只带着观照外界的镜子,我们关注的是“做事”,因为事情而触发我们潜藏的各种情绪,却没有深入地觉悟情绪背后的真正根源是什么。作为父母,孩子的听话、顺从、懂事、规矩让我们高兴、满足,孩子的拖拉、懒散、叛逆让我们生气、愤怒、焦虑,我们的关注点总是集中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而不是从孩子的存在层面去感受、理解、认同他们,所以我们成为简单粗暴的父母,而不是优雅而智慧的家长,我们缺乏对自己内心的观照,缺乏对行为背后的觉悟和智慧。
“没有人能把另一个变得更觉醒”,孩子不能,父母也不能,我们不能强迫自己的孩子清晰地认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觉醒在自己,觉悟也在自己。“唯有学会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以及自己倾向于如何表达情感,才能让自己恢复平衡和平静。”所以作者说,“我们的心——在如此大的程度上主宰着我们的想法和感觉的、我们赖以生存的信仰——才是改变真正开始发生的地方。”所以,改变要从“心”开始,从“心”开始觉察,觉察自己的表达方式,改变才能真正发生。
作者说,“由于我们的信念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想改变什么,就要从这里开始。”那么反思一下,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秉持的信念是什么呢?我们是如何形成这样信念的呢?我们有清晰地了解我们的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的吗?还是我们在一片混沌之中随着模糊的感觉做出反应和行动呢?遗憾的是,我自己是属于后者的。
“对于我和孩子而言,在这一刻,什么才是真实的?”这是作者给予我们的一个指导性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一直铭记在心中,经常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会帮助自己逐渐地认清并提高自己对培养孩子所抱持的信念,让信念引导自己的行动,在内心深处和孩子建立起连接,从关注“做事”转向关注他的“存在”。带着好奇和勇于尝试的心,结合两者,继续探索下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