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最主要备的是什么?
一节课,内容很多,备课中哪些是最重要,最要紧的?
1.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哪个最重要?关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三者最重要的是概念性知识,其次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是事实性知识。比如:《皇帝的新装》最重要的是夸张和想象,要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手法;其次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其中那句“任何不称职或不可救要的人都看不到”是撕开这些人道貌岸然、指鹿为马本质最重要的一句话,不可忽视。
2.“教”和“学”哪个最重要?学比教更重要。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哪些知识掌握到哪种程度要基本心中有数。其次要了解学生知能的断点、盲点和拐点何在?在学生已知和应达之间搭建桥梁和支架,帮助学生步步攀升,采用适切的学习方法,运用相当的学习策略,变“教”为“学”,变“告诉”为“探究”,变“问”为“研”。再次要关注学后的迁移运用,教学要有协同思维,归纳重要,演绎更重要,要热锅快炒,切忌炒冷饭。
3.低阶和高阶哪个最重要?课堂会有识记的知识,但是它只能作为基础,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和创造,针对语文,“是骡子是马要亮一亮”,多“写”【创造】比多“讲”更好,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涵咏、品味、揣摩和玩味,用更多时间去运用和创造。比如借景抒情,人人都知道,但是真能恰当运用借景抒情的有几人?要去进行比较,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教明白,第一次如果是糊涂的,后来大多是迷瞪的;探究比听讲重要,只有自我探究,才有深切的体会,那些过程中的阻力、失败、成功的感受都是一种体验,比仅仅听老师的更好。
4.评价需要吗?评价尤其是评价量规或者评价标准要清楚,本着逆向设计的原则,一定要心里清楚,那些是学生应该知道的,那些是学生应该理解的,哪些是学生要去做的,要科学定位烂熟于心,防止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是哪里。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评,更要关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改进性的自我反思,有了这些最后的终结性评价就是水到渠成的。
5.任务和问题,孰重孰轻?大单元教学一直提倡要有任务,就让学生有了代入感,通过学习任务的承担和经历,去完成和感知,最后达到实际问题解决的目的,所以问题的解决是任务的落脚点,素养的落实是学生下一个探究活动的起点。
6.结论还是大概念?关于大概念,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真正能弄清大概念的人了了,在试着提炼大概念的过程中,意识到有时候一课不一定能形成大概念,有时候一个大单元才能形成一个大概念,所以每节课要学生有收获,最好是归结成结论,可以是最后的结论,也可以是一个活动一个结论,这些结论应该是抽象的,最本质的,应该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
7.情境知多少?新课标出现的情境达48处,可见情境重要性,教学中要把问题或知识放到真实的情境中,针对语文,文本就是情境,情境具有真实性,不是“真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设法创设真实的接近生活的,能为学生所理解感知的真实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作业、练习设置中也要关注情境。
8.板书也重要。好的老师课堂上通过板书呈现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并且使之结构化,我们要让学生建构体系化的知识,形成框架,改变知识浅表化、碎片化,防止跑偏,板书就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很多老师执着于板书绘画之美,而忽略了结构之美,就是舍本逐末的举动。
课要瘦身,一课一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所有的都是水过地皮湿,这是大忌,要少而精,要在深度上下功夫。
课要聚焦,要围绕最核心的,持续发力,层层铺垫,形成台阶,引领学生逐层攀升。
课要有高度和深度,不要仅仅被字面的意思所裹挟,要带学生走向纵深处。《老王》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善良、可怜的老人吗?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心灵和时代的拷问.《阿长与山海经》仅仅是想让读者知道一个粗鄙的下人吗?他想让我们知道在这粗俗不堪的外表下,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从不说“爱”的保姆,却把对我的爱,无时无刻不挂在心间,看一个人请忽视她的外貌和身份吧,恰恰是这些下人身上有着最纯粹、最无私、最高尚的母爱,这个社会亏欠他们太多,连最起码的尊重和尊严也没有,我们是应该为此忏悔的。郑振铎的《猫》难道仅仅是写几只猫的死活吗?才不呢,那个蒙受不白之冤,含冤死去的猫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吗?当在强权、地位、力量比你大的势力面前,有时候连说话辩护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遭受“莫须有”的罪名含冤死去,作者为猫发声,就是为无数个不能堂堂正正站着的生命发声。
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所以“导学”的能力很重要,而不是“教学”的能力,学为中心相继开展项目化学习、大单元学习、大概念学习,而不论什么方式方法,“教什么”和“怎么教”永远是灵魂之问,引我们不断求索和深入。
素养导向的变革,要打破传统的做法,颠覆此前很多的认知,改变以前的很多习惯,从学生的角度,从学习的角度,从素养的角度,深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