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

50.《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八: 从家校共读看家长的发展20

2019-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静静飘雪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八:

从家校共读看家长的发展

读第五章《寒假生活重建中的家长发展》有感

这几天的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热闹非凡,“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伙伴们纷纷上传了所在地区、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特色寒假活动。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报告、视频、美篇等无一不体现了孩子们参与活动之中的快乐和收获,当中也蕴含着丰厚的教育资源。也有一些开学比较早的地区已经着手准备开学工作了,我们不难发现今年的寒假活动,家长作为活动的主体,以教育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更多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体现了“共学互学”、“多学共进”的理念。

早上起来阅读了程露老师的读后感,当我读到程露老师对“幸福”的解读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她提到:曾经我也觉得这样的教学研究是加重了工作负担,因为在某些意义上来说,我没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然而在不断与家长、孩子交流的假期中,我感受到了清清楚楚的“幸福”——首先,家长的投入与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因为我是老师,我最大的渴望就是看到孩子的成长,家长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我与他们的一同成长,在这样的研究中,我的的确确地感受到了。其次,我感知的幸福是做好自己,不管是四年前的未来课研究还是现在的教育教学研究,我都会听到许多质疑的声音,有的老师觉得不值,何必为了流水的学生投入那么多,曾经的我也动摇过,可反念一想,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可应付了事。最后,我想“幸福”就是让自己无愧于自己的一生,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呢?在不断的投入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太多的鼓励与关爱,如李教授、如您、如顾校长,还有身边的叶老师、静雪老师等等,我想坚持首先源自自己的需要,更有的是一群伙伴的共同前行。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清晰自己的路,或许就是因为收获了那不一样的“幸福”吧!或许还不足以表达此刻的“幸福感”,那种我不是一个人在前行,而是在一个团队中,与伙伴们一同奔跑的存在感,真实且令人满足!

最后这一句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团结、奋进、互相取暖的团队中,我们在奔跑时才动力十足,幸福满溢!同一天,我也收到了《新课程杂志》杨主编的提问,在用手机回复的过程当中,我也对这一问题思考了一番,以下是我与杨编辑的对话:

静雪老师好!

首先祝福节日快乐!也祝贺文章发表。

刚读到您朋友圈写下「幸福」一词。特别打动我。也引发我想做一个小小的访问,那就是——

您觉得开展这样的教学研究能给您带来幸福吗?

这种幸福感具体是什么呢?(您可用一两句话描述)

这样的教育研究因何会吸引你,您投入、坚持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耽误您的宝贵时间了。

也请静雪老师一定放轻松。您简洁回复即可。

深深感谢。深深祝福。

我对“幸福”的解读:

我觉得开展这样的教学研究带给我很大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看到班里的孩子们积极投入地参加寒假活动,和家长、同学、朋友之间互相分享活动的心得,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动结束后,看到孩子们开学回来能乐于分享这些假期的活动,整个班级更加和谐、有爱了。这是我在李教授的引导下,第一次开展寒暑假研究。与以往的假期相比,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真投入、真实践、真思考,而以往的研究多是一些应付或是学校的要求,少了最初的动力。我觉得现在做的教育研究完全不一样了,是主动的、自觉的、快乐的,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团结地生长,自己特别开心,大部分家长也很支持。

其实,内心还有很多话没有表达出来,看着自己带的班级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看到家长们一步步地拉近了距离,看到自己在这两年时间里慢慢地成长着、坚持着,都是“幸福”!让我特别幸福的事情还有重新拾起的阅读习惯。当阅读成为了和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事情时,没有去完成它就会浑身难受。好朋友叶斐妃老师说我着魔了,特别喜欢这个词,电视剧里都说成魔成仙,在阅读的世界中“着魔”,不是件很幸福的事吗?更何况我还因此结识了这么一群努力向上、坚持到底的阅读伙伴们,真真是特别幸运又幸福呢!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今天阅读的一些体会。白天花了很多时间阅读了书中的第五章节——寒假生活重建中的家长发展。回想着自己班的家长们从活动前的质疑、活动中的阻力、到活动后的思维转变,有太多的感慨。所以读到这一章节时,特别留意里面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也研究了文中出现的案例,对我的启发特别大。书中的内容很细,读完一遍之后,我用幕布软件整理了思维导图(见图1),也让自己再进一步梳理了整个章节的脉络发展。

图1《寒假生活重建中的家长发展》思维导图

第五章围绕着教育行为改进、教育理解与期待的更新和家长社群建设三块内容展开,里面以梯度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寒假生活重建中如何引导家长逐步地融入、主动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家长角色从监督者到教育者、学习者的转变;家长教育行为的推进与深化、家长的持续发展的可喜前景、观念变革、家校协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家长社群的建设,以及对未来的畅想等等,每一个板块的字里行间都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但是,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伙伴们所任教班级的家长,他们发展地这么好,转变地如此快,我却一直在思考我们班家长的变化。和书中的家长相比,我们班的家长就显得比较“偷懒”了,一是初中家长确实相对于小学家长要忙的事情比较多,二是初中家长最先考虑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其次才是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尽管从初一开始,我就带领着孩子们开始参加寒暑假研究,但是今年的寒假活动除了小组活动如期开展,个人的特色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我总是在微信群中督促孩子们记得打卡,但是效果一般。这让我一直在反思,问题出在哪儿?我应该要好好反思!

相比较之下,特别令我意外的是今年的“你好,寒假”家校共读活动的初次尝试。我们班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见图2),具有本科学历的家长仅有1人,半数的家长都是高中以下学历。但是自愿报名参加家校共读活动的家长有20人,将近占了一半,这是件多么惊喜的事儿!在整个寒假过程中,家长们每天坚持在共读群中打卡,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用心。我也经常在群里和他们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并经常鼓励大家坚持下去,给孩子们树立学习榜样。从活动开始前几天的两三位家长的参与到现在绝大部分家长的参与,我们的家校共读活动经历了从一到多,从浅至深,从阅读摘记到简书软件的读后感尝试,一步步走来,有很多的感动,很多的惊喜。

图2 家长文化水平统计图

寒假活动慢慢地也将进入尾声,带着一些期盼,和我们班的家长们一起坚持着、努力着,希望在学期初有更多线下的交流!

阅读笔记 50.《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八: 从家校共读看家长的发展2019-02-1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