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师言师语

诗词教学中字词句的有机融合与推进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231人  93bd497780ed

     自从上班到现在,自己上了不少的古诗教学课,也听了不少的古诗词课。当把所有的诗词教学案例梳理一遍之后,发现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共性问题:那就是字词句教学的严重脱节,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也是汉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魅力所在:那就是每个字不但有独特的意思,而且每个字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使用环境。因此老师们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到汉字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尤其是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由于单音节词居多,如何把单音节词语现代学生们经常使用和听到的双音节词结合起来,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能在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做到字词句的有机融合,不但能使学生学会字词的基本意思,也能帮组学生很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一个老师在《春晓》一诗的教学中,老师对生字的处理基本上按一下流程进行的: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朗读:其次出示生字“眠”、“闻”、“处”;(其实在本课学生不认识的字还可能有晓、啼、落等,只是课本上要求学的是这三个)再次,学生读生字,说自己记住这些字的方法;最后是把生字放回诗句中再读。

       其实在进行字词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时,老师就已经正式进入了诗句理解的环节。紧接着老师就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本首诗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哪些景物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景物是作者听到的?”等问题。大家可想而知,对于一群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同学们不是不说话,就是所答非所问。老师也只有干着急了。且不说老师这样的设计合适与否,我觉得有几个字词学习中的生成如果老师能够很好地利用的话,这节课可能会顺畅很多。

        首先是“眠”字的教学。学生在说过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之后,组词时有一个词是“睡眠”,这时教师仅仅让学生把“睡眠”这个词语读了两遍。其实,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生成了。如果这时候老师能进一步引导:“‘睡’和‘眠’都有‘目’字,说明他们都和眼睛有关。其实‘睡’就是‘眠’,‘眠’就是 ‘睡’, ‘睡眠’的意思就是‘睡觉’。我们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两个字合起来的词语和字的意思还是相同的。比如‘寻找’ ‘士兵’等词语。那么诗句中是些诗人在什么季节里睡觉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找到“春眠”一词。这样再去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就不会太难了。而且现在这个过程中,也初步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构词的一种形式,为以后的语言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是“闻”字的教学。一个学生说他是用“门”加“耳”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生成。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而导:“对,‘闻’字中是一个‘耳’字,说明‘闻’有听的意思,比如‘新闻’就是要听的。那么在诗中作者听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很快就可以联系诗句找到“闻啼鸟”,也就是诗人听到了鸟叫声。接着老师还可以继续追问:“诗人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学生们就不难找出“风雨声”了。这样,就把对诗句的理解融入了字词的教学中。

       最后是“处”字的教学。在学生们早已经会背古诗(幼儿园就学过)后,老师让用“处”组词,学生很容易就会组“处处”一词。那么“处处”是什么意思呢?这时老师就可以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一棵高高的柳树上有很多的鸟儿在飞翔。这时老师可以做这样的引导:“瞧,同学们!这里有几只小鸟,那里有几只小鸟,哦,还有那儿,也有几只小鸟……像这样,这里也有,那里也有,到处都有,这就叫‘处处’。谁能用‘处处’说一句话?”这样,在声情并茂的课件中,在老师的儿童化语言的描述中,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了“处处”一词的意思,为理解诗句做下很好的铺垫,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的琐碎的分析代替感情朗读、进而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教师没有赋予诗歌特有的生命力,只是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个文字符号而已。

         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是有生命色彩的,做为老师,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记住汉字不是静止的,它是流动的。它的生命意义在于语言环境,在于它的被灵活运用的过程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