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干货之经典诵读训练——《诵读的力量》
想象大家都对一档栏目印象深刻,那就是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这档栏目是从情感上打动我们感受到诵读的力量。而今天,李文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如何去训练自己的语言、训练诵读能力,让自己和孩子们在语言上充满力量。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知诵读之前知朗读。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今天在cctalk上听了李文华老师的课,有一种大学时候上语言课的感觉。李老师很亲和,课上回顾了调值和朗读训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咱们学科的要求。在日常语文教学里,我们一般会注重孩子的朗读能力,但是很少关注到诵读。原来诵读和朗读是不一样的,今天李老师也给我们解疑了,还带来一份很给咱们受益的诵读手册。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7871/2abf2337f4ebc516.png)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在上课、评课时常提到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就是: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今天李老师就讲到了有效的朗读指导,会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读这个方面,叶圣陶老先生也有许多经验分享过,他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好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读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朗读,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好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
那么诵读是在朗读上往高处再拔了一个层次,今天李老师通过各种亲身示范训练材料,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7871/ae4f552f99f46f6a.png)
”诵读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回忆去年刚好有机会带孩子训练过一段时间诵读古诗和诵读《少年中国说》,一开始练习的时候班上孩子朗读的声音很细,那种生涩的感觉读出来的诗是平淡无味的。但是通过先学习诗歌的内容和感受诗意可以有所促进,在这次训练中我感受在初级阶段教师的示范很是重要,音乐的渲染也很重要。根据诵读标准解读来看,孩子们一个层次往一个层次提高看似变化不大,但是要付出的呀,还真是不少。但是真正能够掌握诵读技巧的时候反而没什么技巧,自然流露出的就是你练习中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改变。所以我们在收看《朗读者》时,里面有些人的诵读看似平淡,但为什么还是能让我们人头一震。我相信,这是通过练习和生活阅历打磨出来的,这是语言传递出的真正的力量!
最后,用一段很有力量的话结尾——
夫文章者,墨客之精神也;
诗篇者,文人之魂灵也,
而精神魂灵之汇,期以音律节韵之美,
是为朗读也。
朗读的力量 是释迦摩尼传法之时述诵的大藏经
是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在佛光照进时的安宁
朗读的力量 是古巴比伦王汉莫拉比宣读的法典
是赞美诗里的楔形文字幻化出的神圣光芒
朗读的力量 是孔孟老庄谆谆吟诵筑起的国学根基
是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激荡留下的华美诗集
想要洞察更真实的自己吗?
朗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