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现场100问:不了解业务,怎么引导讨论?
问:赵老师,上一次在引导业务工作坊时,我被业务部门老大挑战了,他认为我不懂业务,提出的问题不专业,流程太拖沓。现场很尴尬。如果一个引导师不懂业务,还能引导他们讨论吗?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很多引导者面临同样的问题。解决这个困惑,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01厘清业务负责人的期待
团队的参与者都是业务专家,专业能力和分工有差异,但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那就是“引导师不精通业务,是一种客观现象。”
注意,我用的是“精通”。
一个引导师,无论是否从事过相关行业,只要接受了客户邀请,那第一件事就是要去了解行业、了解业务。
当然,做过业务的伙伴比完全职能出身的伙伴,在理解业务的难点与挑战上更有优势。
但对于客户团队来说,不会有哪个人比现场的参与者更了解团队、了解业务甚至了解造成问题的原因。而业务专家们,正是因为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切肤之疼,才会促成我们的服务。
所以,在接到任务的时候,引导师除了提升业务了解程度以外,要和业务负责人明确他对引导师的真实期待是什么。搭建平台、转换角度、促进交流还是达成共识?
双方不仅要提前做好分工,澄清角色与责任。还要沟通好研讨会讨论哪些问题,期待产出怎样的结果,避免哪些话题等等。
要充分相信团队有能力在你的引导下,找到属于他们的解决答案。
02对引导者价值达成共识
要让团队成员理解,引导师的价值,在于帮助团队建立起对问题和机会的共同理解,促成团队对组织变革的共同承诺。
从我的引导经验来看,团队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经常会迷失在假设、臆测、惯性逻辑之中。甚至过往成功经验,倒成为现实问题解决的阻碍。
因此,引导师要避免陷入专业问题的细节里,要引导参与者从组织管理、商业运营的本质,在促进参与者相互理解、信息对齐、标准拉通上做文章,帮助团队看到全相,深度思考。
我经常会在现场问类似的问题: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用量化方式进行描述?
我们的客户究竟是谁?客户对我们的决策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同行业对标来看,我们的流程如何?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可提升的空间?为什么?
具备哪些资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取得成功?这些资源我们可以有哪些机会获取或替代?
谁是利益相关者,如何对他们进行排序?我们制订的策略满足了谁的要求?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平淡无奇,但实际上指向了“客户、市场、标准、需求……”等若干维度。
引导师要相信团队有能力给出好的答案。
03功夫下在工作坊之外
注重对工作坊前调研的规划。
虽然引导师不是业务专家,但如果真的一点都不懂业务也是不行的。换句话说,至少专业术语、业务流程、大的业务背景、显性的挑战、客户诉求还是需要提前做功课。
针对不同类别工作坊的利益相关者,在前期交流时还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够相对客观把组织的现状与目标,呈现在每位伙伴面前,从而促进理解与共识。
做为现场引导者,考虑的不仅仅是问题本身如何解决,更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帮助参与者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引导者需要对商业本质、管理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比如,我经常会在业务工作坊中,以客户的视角、竞争对手的视角,提出问题,目的并不是证明有多了解业务,而是帮助参与者从自身的角度,有机会扩展到客户、市场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问题。
对于非业务背景的引导者而言,成功引导工作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多地在坊前做更多的工作,因为我们远离业务一线,因此更多地了解业务实际问题、困境、挑战,才能够帮助团队获得更快的成长。(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