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学校教育

教育随想(1)--谁更懂教育?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18人  AAA姚先生

“谁更懂教育,今人还是古人?”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唐突,有人可能认为,答案毫无疑问是今人。我未置可否!

从古至今,社会不断发展,带动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理所当然,现在的人更懂教育。说实话,原先我也认为这个问题不该问。从事教育十几年,我经历全国性的教学改革已经两次。改革一次,思想提升一次。古不如今,那是必须的!但是,细思之,又似乎未必如此。

1.古人有学堂,现在是教室。

以前学生学习的地方叫“学堂”,记得小的时候上学经常唱一首歌,“背着书包上学堂……”何谓“学堂”?当然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就是现在被称为“教室”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学生上课的地方。

别看这一称谓有所差别,其实包含的主体不同。“学堂”一词反映的主体是学生,“教室”一词反映的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上一轮教学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古人在学习场所的称谓上就已经充分体现。

有人认为,以前的私塾先生只会让学生背诵“四书”“五经”,学生没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是这样的吗?

大家都清楚,学任何一种技能,“童子功”非常重要。儿童时代背诵的经典会嵌入记忆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文化智慧会慢慢发酵,对人产生好的作用。

记忆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

现在,再来比较一下古代的私塾先生和现在的教书先生。私塾先生讲得少,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现在的教书先生讲的多,学生读书的时间少。

谁更懂教育?立见分晓!

2.古人写《学记》,现在不读书。

《学记》是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该论著取名《学记》,而《教记》,也深有含义。中国古代的课堂教学,并非是教师一味的讲,而是很关注学生的学。

《学记》里有“有教无类”的教育名言,意思是教育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分层次教学。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这句话,充分的阐述了教育的方法--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对学生严格要求而不压制,学生才能对学习不厌倦;启发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这些道理,现在的老师似乎也懂,但是谁能说的像《学记》那样的精炼,那样透彻?

不要说,让老师们写一本像《学记》这样的教学论著,就是把《学记》这样的教学论著,放在老师的案头,老师有时间读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