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课堂,从学生的主动思考开始

2022-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遇见0331

今天开始继续啃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第9节《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的记住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

1.识记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2.识记要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

3.思考与熟记的统一。有经验的老师不会让学生专门花功夫去记诵。对于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第10节《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

作为教师要力求看到让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事实,得出结论,尤其要跟进学困生,看看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的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作业。只是让他听和抄写,哪怕看到他有一点进步也好。

作为数学老师,要努力做到: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

第11节《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我理解,这里的“思考新教材”就是我们平常课堂中的课堂小结。读完这一节,突然觉得课堂小结太有必要了,而平时我们的课堂的确忽略了这个环节,反而会在下一节课再花大力气来弥补这个点,很是得不偿失。一堂课要舍得拿出时间来做小结,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新教材”。

“让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而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

这三节其实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思考”。而现实教学中,有很多学生早已经陷入麻木,不再思考,不再参与课堂。无论老师使出怎样的浑身解数,都不能唤醒他们的兴趣,他们依然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听你的召唤。这样的学生还很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难怪有些老师开始投身到小学教育中去,从小学抓起,是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只是有这样认识的人还是太少了。越高学历的人才,越是会留在较高层次的学校中,这就使得咱们的小学教育的保障基础不牢。

我这样说并不是推脱自己的责任,觉得孩子们学不好是小学老师没有打好基础。而是我在陈述一种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事实。我该怎样称呼这些早已经不再思考的学生们呢?说他们是“学困生”似乎还不恰当,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听不学。造成这样的状况也觉不仅仅是小学没有打好基础,还有着家庭、社会的诸多因素。只是放到社会的一粒尘埃,落到一个孩子头上就是一块巨石。看到这些不参与、不思考的学生,内心真的是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该怎样拯救你?怎样带你走出沼泽,看到光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