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简宝玉读书感悟打卡专题

一封求书信,一世情——《查令十字街84号》书评

2018-06-02  本文已影响64人  西达雅

作者 I 西达雅

初遇《查令十字街84号》,我潜意识里以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是读过之后才发现,它讲述的是一家书店和一位爱书的女作家因书结缘互通书信的故事,故事里充满信任与温情,令人动容。

在《见字如面》这档综艺节目在电视上热播以后,书信这个被现代人遗忘的东西,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在纸上、在笔尖,再次感受到文字的美,文字带来的亲近感。

《査令十字街84号》是一部真实的书信来往集锦,它讲述了一个住在美国纽约的女作家海莲,因为寻书,写信向远在英国伦敦査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科恩旧书店求书的故事。

为什么海莲不在美国买书,她自己讲了几点原因。首先,是她的宅女本性,不愿意出门去书店去淘书;其次,她的钱不多,只能寻找二手书;其实最重要的是,她觉得美国缺少纯粹的英国文学书籍。

从海莲的求书信件中,你能感受到她是一个浪漫、爽朗的姑娘,同时她对于书的品质要求很高,虽然求的是二手书,但是她喜欢看二手书上前人的注释,喜欢能与自己心灵相通的读者,她看到令人发指的翻译,会劈头盖脸的“骂”书店经理德尔给她寄的什么破书。即便这样,她依旧很慷慨地为书付账。

就这样,一封信、一本书,在一个人和一家书店间串联成一道不能割舍的情谊。一开始是书店经理德尔帮海莲寻书、寄书、给她回信。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1968年德尔去世,将近二十年的来往,情谊一步步升级。

书店的职员都很喜欢读海莲的信,在这里不得不说英国人的严谨,从海莲的第一封信寄给了书店后,信件一直是以书店经理德尔的落款公事公办地客气回信给海莲的。即便如此也架不住店员们从海莲信中了解这个可爱的女作家,店员们甚至德尔的妻子也开始给海莲回信。

在书信的来往中,海莲得知伦敦因为战乱而物资缺乏,于是开始时不时地寄给他们新鲜鸡蛋、牛舌罐头等物资,这些物资为战乱中的书店员工们带来了惊喜,也为他们的家人甚至邻居都来带了温暖。人们都很感谢这个大洋彼岸素未谋面的女人,感激她的慷慨同时也给她回赠了礼物,自己的照片、书籍甚至是刺绣桌布,在一次次邮件来往中互述情谊,延续多年。

这本书仅仅收录了信件,没有过多的赘述,你会能字里行间感受到信任和温情。

一是信任。一开始寄信求书的时候,海莲并不抱有多大幻想,但德尔认真的帮她寻找了书籍,并提前寄来了书,毫不担心海莲不认账。此后的书都是先见书后付账的,书款直接夹带在信件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缺乏的东西,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时常会为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心生感激。

二则是因为千里传书这种“古老”的形式。在我们小学的时候,还有笔友这种说法,在杂志上、报刊上还能看到寻笔友的启示。初中后,互联网开始盛行,我们开始用QQ、邮箱、微信等即时讯息来联络感情。这种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但也有利有弊,好的地方是通信更加快捷方便,千里犹如咫尺;不好的地方则是通信太迅捷,没有期盼和等待,愉悦感可能就少了很多。所以,书信、手札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让人们向往。

此外,还因为书里的情感太纯粹,会折射出我们的龌龊。阅读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以为海莲和德尔会发生什么情感故事,会不自觉地现象两个异性之间的通信会擦出火花。我们看的很多书和影视作品都过于戏剧化,以至于我们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式,而不相信纯粹的友谊和崇高的信念。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像日常的友人往来、嬉笑怒骂、插科打诨。这本书我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之所以那么快,除了易读,还因为它让我有欲望去读,陷入了沉浸式阅读体验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