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永澄老师共读《思考,快与慢》

找到并理解关键词、重构逻辑、举例理解 ————《思考快与慢》2

2017-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无_名

之前大约是给自己订了个神级的感受书写的目标,所以共读这么多天一直找各种借口而不把共读的感受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也不画流程图。但这样的行为其实也降低了自己参与共读活动的标准。

自从看了前天师父的文章中说到“不要担心自己的东西矮穷搓,你只要敢写出来,它就会慢慢变好。”现在决定写出来,哪怕挫点也没什么关系,承认自己的愚蠢就是进步的开始呀。

这一天的共读活动,师父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去研读200来字的内容,有一种研读文言文的既视感。

为什么读了这么久?原来他在寻找这段文字的关键词(包括人名和关键名词)并尝试理解、解释它们,同时在重构这段内容的逻辑结构。

一、关键词

关键词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举个不恰当的比喻,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知识就是一切关键词及其关系的总和。小到一个知识晶体,大到一本书,一个学科,都是由一个个关键词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二、理解、解释关键词

如何理解、解释关键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答案就是界定清楚自己不理解的到底是哪一部分,然后不断的分解和细化,把内容转化成自己理解的部分。

比如书中讲到“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乍看之下,这句话只说了系统2的运行与后面的三者有关系,但是并没有说清楚是什么关系,同时不理解的地方是什么是主观体验,为什么行为、选择和专注会被称之为主观体验/经验。

体验的汉语解释是:通过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主观的解释是以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的事物中,此时被观察者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

通过这两个词的解释我大概明白了主观体验的意思,即每个人亲身参与的活动无论是脑内的还是身体行为感觉,都算做主观体验。然后再去尝试在后文中寻找系统2和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后文中提到系统2的运行体现在行动中,由此可以继续推断出系统2的运行也会体现在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中,但是具体如何体现,以及是否由系统2完全控制主观体验,目前作者并没有明确的说明。看来这个问题只能随着阅读的深入来逐渐明晰。

三、重构逻辑

只有事物有一定的逻辑才能很好的被人所理解、记忆。当作者写出了一堆内容,如果我们不能读懂作者的写作逻辑,或者不能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重构逻辑,那么这些内容会让大脑感到困惑并很快被大脑遗忘。

中信版书中第五页的中间一段的内容实在是非常零散,但是师父居然还是整理出了逻辑结构,非常之佩服!逻辑如下:

系统1和系统2拥有两个人物的心理剧,如果读了这本书会发现这两个人各有各的能力和局限。

比如你认为系统2很厉害,你审视自己的时候,认为自己像系统2那样的富有逻辑、抱有信仰…(师父本来解释为认为系统2是头脑清醒有逻辑的,我认为原文说的是把自己比喻成系统2)。但其实系统2的这些判断都是基于系统1。但所有都是由系统1来决定的吗?不是说它们各有能力吗?其实系统2也会制约系统1的冲动和联想。

但是他是怎么整理出逻辑的呢?我认为他是先从段落最后找到关键句“读过此书后,你会觉得两种系统各有千秋,各司其职。”所以这段的内容一定跟两个系统各自的优势和功能有关系。接着按照这个思路把段落的内容分层,每一层概括出某一系统的运作方式了以后,再对系统能力的范围进行发问,引出下一层的含义。

四、回到书本

擅长快速反应、模式识别、耗费很少脑力的系统1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有时候的灵光乍现、开脑洞的联想也是系统1的功劳。系统2则需要一步步有逻辑的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善用系统1的人反应都非常快,常用系统2的人思考比较深刻。

有效的运用系统1的几个例子,比如说把对于服装的色彩搭配模式迅速运用到室内装饰的色彩搭配中。把炒肉中的各种荤素搭配模式自动运用到炒豆腐的荤素搭配中。把坐火车的买票上车模式运用到做公交上。把线下的超市的购物模式运用到线上购物中。是不是都是系统1帮助我们基于模式了解相似、或有共同点的事物?

还有,在我们做各种测试题,尤其是性格判断类、行为风格判断类的测试时,总是被要求根据第一印象做出判断,是不是也说明因为系统1是系统2的基础,只有测出了系统1的感觉、印象,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决策特点。

有效的运用系统2的几个例子,制定目标,反思总结,做复杂数学题,阅读公司的财务报表,萃取任务中的经验,用批判式思维去判断结论的可信度,觉察自己的情绪、念头,让念头穿过自己而不去跟随,控制自己在工作时间想娱乐的冲动,冥想时专注于呼吸,控制自己不去逃避困难。

使用系统2很多时候会耗损意志力,如果能让自己处于心流状态运用系统2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