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的建议(51)探索小学晨会活动课的任务目标①
晨会活动课的任务是,学生自主地倾听他人说话,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阅读报刊杂志和有关书籍,主动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在复述、转述和表达中培养“输出”能力;在分别交谈、分析交流中培养交际能力;在倾听、观察、阅读中培养“吸收”能力;在晨会活动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能力、思想道德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作文的素材。
任务之一:拓宽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拓宽课程资源渠道,积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每一个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就着教材讲知识,就着课堂学作文已经成为历史,应当真正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应当而且必须把课程变为教师的课程,学生的课程,才能发挥课程在育人中的应有作用。要跳出单纯应试教育的窠臼,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刚开始搞作文实验的时候,有的个别教师提出没有内容可写。针对这种想法,我们感到教师中存在着模糊认识。生活处处有语文。一片树叶就是一篇文章。让大家去理解去体会。强调这个问题,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去挖掘、去发现。作文不是没有素材,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素材。我们在不改变晨会活动课性质的前提下,为学生的作文服务,更加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这个问题就像其它学科一样,如,数学课也同样可以为作文服务,可以组织学生写数学方面的作文,家庭理财作文,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寓于一篇文章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作文实验的组织者一定要组织到位,实验教师才能把任务的要求实验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因此,让教师体会到自己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
任务之二:培养学生加工信息能力。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每天要有意无意地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一方面这些信息有的是有益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有的并非是有益的,甚至是有害的。这就需要少年儿童有一种辨别能力。这种辨别能力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就能把学生的能力提高上来,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身的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理解,在实践中辨析,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有益的也有很多,不能每一条都记下,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然后,内化为自己表达的内容。这同样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
学生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逐步在实践中形成的。除了依靠教学,更应注重课堂以外的信息开发和利用。林格伦曾经说过:“学生大量的学习,是在课堂以外进行的。”接收信息是学习,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也是学习,但这三者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林格伦的观点告诉我们,我们开展晨会活动课,大多是学生“在课堂以外进行的”学习,在课堂上的交流。要让学生接收大量信息,首先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没有接收信息的习惯,就很难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到运用信息时,就感到大脑空白,什么内容也想不出来。有了收集信息习惯,就会自然地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接收到信息后,很快就对信息进行处理。有了良好的习惯后,就不会把课堂上的交流当成负担。由于学生有积极向上心理特点,也很容易促成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然后,他们又会回到生活中去收集更多的信息,进行处理后选择最好信息再到同学间去交流。这样在收集、处理和运用中,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任务之三: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多少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听、说、读、写。“听”被排在第一位,可是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听,排在什么位置,到底占多大比例呢?最重要的,往往又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重要不重视,容易忽视倾听,甚至把倾听给遗忘了。这么说并非偏激,事实上,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泛泛地讲解,表面上看来,学生是在倾听,但实质上,他们缺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学生厌听,就强迫学生听。学生没有听的积极性,也就很难形成听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课程总目标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根据有关研究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以及视觉83%。由此可见,倾听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倾听是口语交际的前提,要想很好交际,首先要听懂他人的话,然后,才能进行有效交流。一个人连别人说话都听不懂,又怎能与别人交际呢?有效交际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需要很好交流。不交流是无法合作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开展晨会活动课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这种活动课,既是学生倾听能力训练的载体,又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阵地。学生在课堂外倾听和观察,在课堂内交际和表达。同时,在课堂内由于是同学间的交际,更便于倾听和记忆。
明尼苏达大学的修辞学教授斯狄尔博士曾经指出,在人们清醒的时间里,有80%的时间是进行人际沟通,其中45%的时间用于倾听。从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人在活动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交流,而在这个时间里,倾听又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会倾听是人际沟通和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倾听是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听讲开始的。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听,要让学生全神贯注,认真地听,才能听进去,记住听的内容或要点。听,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需要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培养。没有注意力的培养,学生课堂上就不能集中精力。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素质教育。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学会倾听,善于交际做好准备。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自身讲话的趣味性得强,逻辑性要强,知识性得强,语言要简洁明了,就是说教师的讲话要有吸引力,吸引学生听讲。语言简练,生动易懂,是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功要扎实,讲话的语速和语调要适度,掌握知识要准确,用自身知识的感染力吸引和影响学生。教师要认真备课,备学生,适应什么样的知识,学生的接受能力怎样?同时,做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全体学生人人满意。备教材,让学生自己学会是基本的出发点,在处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意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改变牵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看不到的,当物化为一种行为时,将是终身受用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为学生服务为重点上来,学生就会以愉悦的心情、健康的情感、积极认真的态度,投身到学习之中去。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思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新知。如果不是这样,只是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很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而被动学习是容易厌恶学习的。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也容易失去听讲的兴趣,也就达不到听的目的。
听讲,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上面所述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去听讲。每一位教师都要认识到学生听讲的重要性。学生听讲就是接收信息,然后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需要迅速的恰当的做出反映。如果学生听讲的能力低,接收到的信息就少,处理信息就少,对讲话者不能做出恰当的反映,课堂上发言、学生间互动也就显得被动了。不能很好地倾听,在人际交往中也不会有积极意义的。
随着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逐步落实,教学方式也将逐步发生变化。尽管老师讲的相对于传统教学要少得多,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是仍然存在的。即使再少,学生也要听。如果教师不讲,学生间的交流,也得有听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和训练。这里引用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用来提高学生听讲能力的建议,以供训练学生时参考:
1、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内容,老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题目,开展微型演讲。开始,先给学生演讲的题目,并要求学生运用下列练习积极听讲:
●关于这个主题,他们已经知道什么。
●关于这个主题,他们有什么问题。
●听这段演讲,他们有什么感受。然后,演讲开始时,要求学生来做。
●针对重点进行概括或进行思维构图。
●在最重要的内容下面划线。
●用某种方式做记号,如:星号等,标出不清楚或特别有趣之处。
●在空白处写下一些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演讲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来或口头解释。
●所学的内容哪些是新的。
●这个主题与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有何关系。
●所学内容与他们生活的关系。
在微型演讲后,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建议学生对回答的内容做笔记。然后要求学生和另一位伙伴讨论这次作业的结果。
2、另一项有效的训练是要求学生听讲时不用记笔记、也不做思维构图,而是要求学生在演讲后立刻用思维构图概括所记住的所有内容,并把这些知识按照各个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再建议他们和另一位伙伴比较思维构图,并填补自己遗漏的内容。这对培养听讲与记忆的技巧都是一种很有效的练习。
3、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份留有空格的听讲指南,将他们填入相关的内容(见“听讲指南”)。这里一个有效的基本框架,能够帮助学生专心听讲,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思考,并学会更多将来如何建构自己的报告。
晨会活动课能够促进学生在倾听中学习。学生把自己阅读、观察和听到的信息,拿到课堂上来交流,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种课,教师要求的标准不要太高,也不能指责学生。要求高了,学生会交流不起来,造成压制学生的交流。教师的指责会造成学生的害怕心理,怕也能够障碍交流。教师的高标准要求和指责多少,都会造成学生厌恶活动课。当学生的交流行为流畅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指导交流,避免学生走弯路,促进学生交流的发展,提高晨会活动课的质量。
任务之四: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实现这个目标,是靠多方面教育的。要拓宽课堂教学渠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这样才能把“虚”变实,把无形变成有形,通过学生自主地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说一说,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作为作文实验的一项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认为,时代感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代感的人,他的思想意识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作为小学生,他们具有了时代感,就会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去付诸行动,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会自觉地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没有时代感的人,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会感到前途渺茫,做什么事都会没有信心,作为小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时代感会左右一个人发生发自内心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学习,不能把他们紧箍在教室里。到社会大课堂去听国内外新闻,去了解天下大事,亲自去看社会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亲自去实践,从生活中汲取作文营养。在“放”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引导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当学生在社会中自己感受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化。
教育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的发展。当一种新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时,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途径都应随之而改变,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出培养学生的时代感,教师需要研究的是如何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来改变自己的教学。围绕学生需要来帮助学生学习。把时代感的培养目标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没有固定教学模式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需要因人而异,随机教育。大的原则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胸怀大目标,对学生的人生负责,搞好理解性的教育,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晨会活动课的目标是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服务的。根据晨会活动课确定的任务,我们感到主要是以学生间的交流为主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要求,把目标侧重点放在口语交际和倾听上,各个学段的目标如下:
小学一、二年级:学习运用普通话表达;做到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精彩情节和主要内容复述下来,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愿意与人交流,做到大方和礼貌;愿意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表达有信心。为说话和写话做好准备。
小学三、四年级:能够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他人请教,就不同意见能与人商讨;转述听到的主要内容;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能用准确生动语言表达,努力用语言打动人。为交流和习作做好准备。
小学五、六年级: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倾听认真,能抓住重点,并能简要转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学生能够发表综合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够即席发言,在发言中注意自己语言美;对别人的发言或表达能给予正确的评价。为完整表达和习作做好准备。
为学生习作做准备。习作目标中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们确定这样的目标,就是为完成习作目标创造条件。当然,这样来处理两者的关系,并非是把习作与说话截然分开,而是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重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〇〇二年 春
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修改
注①选自《走进研究自主作文》一书,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