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教育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在构建有效课堂中的作用

2016-11-25  本文已影响81人  仰慕云雾

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和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它是语文教师教学驾驭能力和教学技艺高水平发挥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因而,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究的了。

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本人认为是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在对教材认真的研读、质疑、感悟、理解的基础之上的问题设计,而非相当然的提几个问题就行了,更不是从一些优秀的教案或者是教学设计中罗列出来的。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归纳总结出几点浅显的认识,下面就中学语文6册现行教材中七年级上、下各举一例,谈一下这个问题,在此与同仁交流。

1、七年级上册第4课《紫藤萝瀑布》课堂问题设计

本人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首先对文本解读。把这篇课文仔细认真的读了几遍,然后再查阅有关对本文赏析的文献资料。认真地将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这些赏析的资料进行对比。当你阅读过《紫藤萝瀑布》,会感到,在它的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积极又含蓄的主题追求,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精美的景物描写,简洁精练的文字。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简洁含蓄之美,又有外国语言的长处,并把这几点巧妙地融合在一体,在情景创造和意境处理方面练成了独特的功力。

除此之外本人认为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很有特点,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因此在教授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紫藤萝瀑布中的瀑布在哪里?阅读课文请你勾出与瀑布有关的词语、句子,说说理由。

(2)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因为什么?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又因为什么?请你仔细体味并说出你的感受。

在课堂中主要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评价、归纳。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七年级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课堂问题设计

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一课时本人通读课文被文中斑羚飞渡“对接”瞬间的画面所深深的感染,但同时又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后查阅了有关参考资料其中有这样的说明:

“首先,在动物界,确实有牺牲部分成员的生命已取得种群中大多数的生存机会的事实;其次,依我们自身的经验可以知道,人类在困难时往往会激发出以前从未展现的潜力,做出平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当斑羚群灭绝的危机时,强烈的求生欲望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推论本文中叙述的事情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任何出现在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作家进行艺术剪裁和合理加工的结果,艺术真实不等同生活真实,我们没有必要追究事情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

这段文字中的这一句话说“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既然有人这样说了,我也无话可说。对本文笔者设计了以下的课堂问题:

(1)阅读课文,勾出文章中斑羚的几次叫声,每次的叫声有什么含义?尝试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描述斑羚是怎么说的?

(2)阅读课文,运用联想和想象画出斑羚飞渡“对接”瞬间的画面。

(3)课后请搜集有关揭露人性残忍与弱点的事例加以分析。

为了使学生对以上的问题有深刻的讨论,同时,又考虑到课文的篇幅较长,问题的容量过大,因此在课堂提问时将本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也就是选择第一个问题的为第一小组,依次类推。学生可以下座位自行参加自己所选问题的小组展开讨论。每个学生由于是他们自己选的问题,比较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后再依次将这三个问题进行展示、评价、归纳。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由于篇幅有限,对八、九年级的几例不再一一说明,在这里只列举几例如下:

3.八年级上册第20课《落日的幻觉》课堂问题设计

(1)你用心地观察过日落日出吗?请说说你的印象。

(2)人们观察落日时产生的幻觉有哪些?为什么有这样的幻觉?

(3)本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请在文中标出来加以体会。

4八年级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课堂问题设计

(1)你为你的母亲写过一篇作文吗?如果有过请复述内容简要。

(2)文中哪些地方描写出了“母亲”一生的苦难?面对苦难她是如何克服的?

(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5.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问题设计

(1)去掉文章标题末尾的表示反诘的助词“吗”!读两遍,然后加上该词读两遍体会其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树立的靶子(敌论点)是什么?然后是如何瞄准其进行射击(反驳)的?

(3)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你根据老师的板书在黑板上勾出一支箭,体会这篇文章语言尖锐犀利、极有讽刺意味、以及富有战斗性的特点。

6.九年级下册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问题设计

(1)一读要求:人们常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尝试将诗中“祖国”一词换成“母亲”出声自由朗读,说出你的感受!

(2)二读要求:分角色朗读,体味诗歌中通过哪些事物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3)三读要求:将诗中的“母亲”一词换回“祖国”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尝试背诵。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