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试论作文教学中的积极素材》的点评3
《试论作文教学中的积极素材》一文写于2018年暑假之前,那一年正好带完一届初三。自己看这一篇小文,总是觉得有一些不伦不类,因为我是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作文教学的。其次,最后一个部分,关于如何运用“积极素材”这个概念以及相关原理来推动写作,写得还很不充分。
因为这篇《试论作文教学中的积极素材》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我没有公开发表在网上。想阅读原文的老师,私聊我,我发给您。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分享一下您的阅读感受。
下面继续贴上同仁们的点评和建议,也欢迎有共同追求的老师发表高见:
广东潮汕程锐刚老师的案例:
学生写习作,那时候以为不错,是真的不错吗?——我的学生写出的文章,老师觉得好,可能他自己对自己写出来的一些内容理解不够。
奶奶的烧香拜佛的情景看到了什么?立意的思考?烧香拜佛细节的无法被激活。进入不了状态。
多角度看材料,理解细节。比较思维,平时的关爱和烧香拜佛的关爱有什么区别?唤醒学生的记忆。
我的回应:
谢谢锐刚兄的回复。很有意思的案例,非常深入的思索。
学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而且相关的思索已经突破了写作学习,到了阅读学习,乃至于更加广阔的人生境界。
我来提炼几个关键词,统领一下思考,以免思绪漫无边际、枝枝蔓蔓。
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理解,第三是再现。
今天讲《秋天的怀念》讲到了细节描写。史铁生先生采用了生动朴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无私的母爱,他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一些细节?孙绍振的名言,“越能理解,越能感受”,反之“越能感受,越能理解”。
比较思维——比较两种关爱家人的不同,多角度观看。
成功的习作辅导需要一种整体把握,直觉思维。阅读中的整体把握也是如此吧。
细节的意义是什么?细节的方向感、突出。画画的整体感。
我的自言自语:
积极素材有两个层面的,一是当下的,情境性的,一是个体的,发展性,关涉写作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个体的感知力,表达力,二是发展元认知能力,推动个体人格的自我成长。前一方面是战术性的,后一个方面是战略性的。道不可为,需要通过策略和原则,来渗透到庸常的术的练习之中。
前者是一个片段,可能是一个案例,一节课,后者要求是连续性的,是一个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