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文苑随笔散文今天如何做教师

语文模拟试题的思想价值几何

2019-02-17  本文已影响20人  图图1513

高三到了冲刺阶段,毕竟距离2019高考仅剩下一百来天的时间。模拟考试也如过江之鲫,纷至沓来。组织者总喜欢一厢情愿,认为只有考试才能应付考试,似乎多考自然会考好。他把考试简单地当作一个只需熟练即可胜任的技术工种。

但不给力的是模拟试卷,即便是一些来自所谓的名校的试卷。不给力的表现如下:模拟题徒有其表,不计其里。在形式上诸如试卷结构、题型设计、题目顺序、试卷长短,都与上一年的高考真题雷同,有些部分已达到乱真的程度,比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连每个选项几个字连同标点符号都与高考真题对照,相差无几。如此这般,还要咋的?但相似的形式远不是主要的。我们通过一些渠道大概知道高考题的出台要经过复杂的程序,至少得有一个团队,经过原创、讨论、反复打磨、论证——关于思想性、难度、区分度、范围、质量等的论证几个环节,才能最后定稿。

反观平时的模拟题,是怎么炮制出来的呢?笔者不幸给一些考试机构出过几次这样的模拟题,基本没有时间打磨,虽然费劲心力,但依然会漏洞百出。就是说,即便是原创题,也很难与高考题匹敌,更别说东拼西凑的组装题。我们高三一年(有些学校已经泛滥到高中三年就是高三三年)就靠这些模拟题,来对付高考,以至于正常的系统的复习都无法进行。而学校的负责人大都信赖于从各个考试机构贩卖来的质量参差不齐的模拟题,并试图以频繁的考试来摧毁师生在备考过程中的烦躁与焦虑。

以衡水中学的某次月考模拟题为例,有学校拿来以此作为寒假过后的入学考试题。在此选取试卷的的一部分稍作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文本是名家贾平凹的散文《养鼠》,全文长达3000多字,远远超过高考试题选用文本的长度。文章讲述的是贾平凹先生的一次养鼠经历。文后一道简述题的题干里说这是作者颇为自得的一篇作品。我反复阅读文本,除了发现能表现大作家娴熟老道的语言表达之外,思想上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跟周作人、林语堂五四时期写的生活小品文差不多,体现的是生活小情趣,或许你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无病呻吟。可能我的见解有误,没有真正读懂文章,也没有领会到出题人的良苦用心。但我想,考题的文本,承载的不仅仅是对学生文学鉴赏技巧的考察,更多的应该顾及到人文思想的熏陶作用。原谅我眼拙,没有体会到这一点。

语言表达部分有这样一道题。

读下面的材料,用而洁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有十个来探险旅游的人:

①一个32岁的未婚女歌星;

②一个42岁的单身的细菌学家;

③一个法官;

④一个医生;

⑤一个美国副总统;

⑦一个非洲部落的首长和他怀孕的妻子;

⑧一个有四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个长期失业者,家庭生活一直靠做工的妻子维持;

⑨一个38岁的寡妇,她独自抚养三个不到7岁的孩子;

⑩一个离婚男子,家中尚有一对10岁的孪生儿子。

传来预报:当日晚上将发生强烈地震,该岛极有可能沉入海底,当时岛上只有一架可以承载四人的直升飞机。并且只能飞出一次,别无其他的交通工具和出路。

(1)请每位同学从十个人中抉择出四名被允许搭载直升飞机的逃生者,并归纳出这四名逃生者的共同特点,然后总结出一条使人信服的逃生理由。(4分)

逃生者名单(只填写序号)

逃生者特点:

时前逃生理由:

(2)请驳斥自己在题目(1)中的选择,并同样给出使人信服的理由。(2分)

驳斥理由:

这样一道题出现在模拟题的试卷上,我很无语。我们来说说文本中的问题。其一,列举人物的荒谬性。试题选用的材料必须符合事实情理才行。探险旅行,美国副总统,正事还弄不完呢,怎么可能去呢?非洲部落首长怀孕的妻子去探险旅行,不得不怀疑,首长的目的难道想弄死夫人不成?否则,有理性的人怎会让一个孕妇去参与这种险境重重的活动?探险旅游,本质上是中上层阶级的行为,一个长期失业还有四个孩子的父亲,他哪有钱去玩这种奢侈的玩意儿?一个独自抚养三个不到7岁的孩子的寡妇,以及抚养一对10岁的孪生儿子的离异男子,这两个人难道不是脑子进水吗?或是逃避责任,真让人怀疑这两个人的责任心和父母情怀。

出题者固然希望十个人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但题目也必须符合现实情况,真实具体,才具有判断思考的价值。

其二,谁具有挑选权?作为第三方的学生,或着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存权利,唯有造物主才有资格,不经他人同意而决定生死,危难中的人只有他们自己来决策让谁活下去,这个决策后面是文明程度的反映。在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人们不会以功利计算来判别一个人的价值,并由此来决定他人的生存权,而是要体现对弱者的关怀。由此,在这十人中首先存活的应是妇女,剩下的7个人则以抽签来听从天意。当然这也必须得到全体人员的同意才能施行。而题目所给的答案,不具备普世价值,而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把人当做一块砖头称称,看谁轻谁重,只不过秤砣的名字不一样罢了。这是要考察学生的品质还是思维呢?

其三,既然学生已经选择,怎么可能会对自己的决定驳斥呢?我相信我相信的东西,如此一来,让学生反驳自己的观点就是用子之矛戳子之盾。这不滑稽吗?

这样无聊无趣又冰冷苍白的题目,如同三十年前小学课本里出的混合运算题常常出现的题目:一池水放光需要时间若干,注满需要时间若干,问同时注水与放水,问何时能注满。这有意义吗?

所以,我们有理由判定,选用此文本设题的出题人,要么智商有问题,要么思想有问题。脱离了人文关怀的技术,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模拟题铺天盖地,已经彻底扰乱了复习的生态环境,更为不幸的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