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探究初中语文

我言秋日胜春朝——统编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秋之准备

【课堂类型】

积累型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四首诗歌不同的音韵特点。

2.想象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内容。

3.比较诗人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预习要求】

1.熟读四首诗歌,扫除文字障碍。

2.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背诵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有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你能背出关于这个季节的诗句吗?

  示例:我喜欢春天,春天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诗歌,继续领略四季美景。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主题,由说季节、背诵诗句导入新课,勾连学生的已有积累,在说背中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下面环节的展开蓄势。

  二、诵读诗歌,在比读中积累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你发现四首诗歌语言形式的不同了吗?

(屏显)

《观沧海》:汉乐府,四言古体诗,一般二二停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格律诗,七言绝句,四三或二二三停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或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次北固山下》:格律诗,五言律诗,二三停顿或二二一停顿,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天净沙·秋思》:元曲,小令,六言句二二二停顿,末句节奏: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笔记加黑句)

3.同桌互读,读出每首诗的韵律特点。你最喜欢读哪一首?

展示读:我喜欢读______这一首,因为这一首读起来_______。

4.改写比读。

比读(一):如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变成四言,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屏显)

杨花落尽,子规哀啼。

闻迁龙标,途经五溪。

遥寄愁心,托于明月。

伴君左右,直到湘西。

引导学生比读原诗和改诗,说感受。

明确:“四言”源于《诗经》,古朴平易,语言简练,音调短促,富于节奏感和平衡感,便于咏唱;“七言”音韵舒缓,表意丰富,在音节上奇偶相配,更富于音乐美和抒情性。

再读两首诗。读出《观沧海》的铿锵豪壮,读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情意绵绵。

比读(二):格律诗结构严谨整饬,音韵抑扬有致,如果把散曲《天净沙·秋思》改得整齐有致,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屏显)

枯藤老树栖昏鸦,

小桥流水傍人家。

古道西风行瘦马,

夕阳冷照走天涯。

引导学生比读原诗和改诗,说感受。

明确:散曲语言长短交错,变化摇曳,晓畅明朗,多口语化,读来别有情趣。

再读《天净沙·秋思》,读出长句的粘连绵密,短句的疏宕有力。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一提出了本课教学在朗读上的标高,初中阶段的朗读不仅仅是为了感受和体验,还应该重视理解和辨析。这四首诗歌当中,格律诗的韵律特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熟悉了的,而古体诗和散曲学生比较陌生。所以,这个环节采用改写比读的方法,强化对古体诗和散曲小令语言形式和音律特点的认知,积累一点常识。

三、分类说读,在描述中积累

1.按季节的不同,给四首诗歌分类。

明确:春天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秋天的诗:《观沧海》《天净沙·秋思》

2.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这首诗中写到:

(屏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人们都悲叹秋天冷清萧条,但在刘禹锡看来,秋天胜过春天,因为秋天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景色。在诗人的文字中徜徉,你喜欢春天还是秋天?请结合诗歌内容,用刘禹锡的句式说话。

(屏显)

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秋天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景色。

我言______胜______,因为_________。

引导学生用诗歌中的语句说话。

3.同样的季节,不一样的风景,也许正是因为每个季节的多姿多彩,才有了精彩纷呈、风格多样的诗歌。在这两类诗歌当中,你喜欢春天的诗还是秋天的诗,请你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推介你喜欢的诗歌类别。

(屏显)

我喜欢春天(秋天)的诗,在诗人笔下,春天(秋天)既有……,也有……

示例:

我喜欢春天的诗,在诗人笔下,春天既有杨花飘零、杜鹃哀鸣的悲凉,也有海日东升、春意萌发的生机。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话。

预设:

我喜欢春天的诗,春天既有杨花和子规,也有青山和绿水。

我喜欢春天的诗,春天既有杨花柳絮的飘零,也有山清水秀的明净。

我喜欢春天的诗,春天既有暮春时节的杨花飘落子规啼鸣,也有初春时节的潮水高涨海面开阔。

我喜欢秋天的诗,秋天既有沧海、山岛和草木,也有枯藤、老树和西风。

我喜欢秋天的诗,秋天既有水面浩渺、波涛荡漾的沧海风光,也有滕树衰枯、秋风萧瑟的古道景象。

我喜欢秋天的诗,秋天既有沧海水波动荡、山岛耸立的壮阔,也有古道斑驳、西风萧瑟的凄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落实目标2,通过两个层级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引入同在七上教材中的刘禹锡的诗,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给学生的展示提供一个抓手。

四、类内比读,在辨析中积累

再读两组诗歌:

(屏显)

春天的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屏显)

秋天的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四季本无情,诗人寄意于万物,草木日月便都有了情感。同样的季节,不同的诗人怀着不同的情感去看去听,就涌起不同的情感。正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笔下明净高远的晴空,冲天翱翔的飞鹤,我们读出了他积极向上的豪情,那么,比读同属春天的两首诗和同属秋天的两首诗,你觉得它们抒发的情感相同吗?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屏显)

一样的春天(秋天)不一样的情感。

从_____词句中,我读出《观沧海》抒发了诗人______情感;

从_____词句中,我读出《天净沙·秋思》抒发了诗人_____情感。

引导学生勾画思考,小组讨论。

展示交流,师生对话。

(资料助读)

《观沧海》: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逐渐统一北方,但东北方的乌桓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建安十二年,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巩固了后方,为实现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归途中,他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在仕途上屡遭挫折,曾被贬放岭南,又被降职到江宁,后因为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这莫须有的罪名再贬到龙标。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听说王昌龄这次不幸的遭遇,当即写下此诗,遥寄给他。

预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眼中的秋天,海面上波涛浩渺,山岛中草木茂盛,大海能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眼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我们感受到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博大的胸襟。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眼中的秋天“枯”“老”“古”“瘦”,小桥流水人家是别人的温馨,西风寒凉,乌鸦哀鸣,眼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我们感受到天涯游子的惆怅悲戚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因为好友的被贬远调,李白眼中的春天是杨花的飘零无依、杜鹃“不如归去”的凄婉哀鸣,眼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好友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途径北固山的王湾,眼中的春天,江潮浩渺,平野开阔,和风习习,鼓帆疾行。海日初升,春意萌发,正是过年的时节,诗人在乐观昂扬的情绪中也有淡淡的思乡之愁。

(屏显,共读)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引导学生反复读末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落实目标3,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到诗句细部,关注选用景物、色彩词、修饰词的情感内涵以及景物组合给人的感受等,在品词析句中初步学习并积累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创写诗句,在仿用中积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如是说。如果曹操也用这样方式写诗,他会说:

(屏显)

沧海浩渺草木茂,便引壮怀到碧霄。

如果李白、王湾、马致远也用这样的方式写诗,他会怎么说?

(屏显)

___________,便引______到碧霄。

引导更多的学生说话。

炎夏已去,金秋初至。此时此刻,面对校园中的景色,或者想起家乡的景象,你也用这样的方式写诗,你会说:

(屏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____________,便引______到碧霄。

在说读、诵读中结课。

【设计意图】入则有方,出则有法。有“入”又有“出”,用于生活,积累方能透脱。这个环节依然套用刘禹锡《秋词》的句式,用仿写小结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情景交融的认知,并从诗歌学习中跳出来,联系生活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一种观念: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哪个季节在你眼中都会是美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