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集备

诗意语文与世俗语文

2021-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耘心

很多专家同行都特别崇尚“诗意语文”这个概念,自有人提出,便人人响应,觉得“诗意语文”必是语文之灵魂,课堂之生命,谁若不体现出一两句或四五句“诗意”来,那自然是没水平的表现。

诗意语文,其课堂表现,一般是老师一张嘴便言辞华丽,旁征博引,名人名典,信手拈来,各种巧妙的比喻,各种化用古典诗词,最最重要的是常有扇情,以此直击学生心灵。

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摘自网络)

特别佩服这些给语文下新定义的专家们,多年前我看到这样的语文定位,也是激动得不得了,觉得好有境界,好有情怀。

然而实事上,多数语文老师并没这个水平,于是就像往干枯的脸蛋上打腮红一样,先不管合适不合适,美一把再说,反正学生都是小孩子,突然口吐几句莲花,也能惊艳了四座。你看语文课上,那些“诗意”的老师们,常常一个个端庄典雅,正儿八经,一本正经,拿腔捏调,美词假声,尤其是多数老师用非常高大上的专业性词汇、无比庄重的神情,讲解着精美诗文的艺术手法、写作特点、人文意义,而学生,你只需看表情,常常一脸的懵逼,能赶上老师思维频道的学生也会庄重而一本正经地交流对话,便却常常给人的感觉是很假、很做,因为很少看到课堂上有真正的笑、爽朗的笑、纵情的笑,课堂常常严肃、沉重,谁都不敢幽默,谁都不敢调侃,谁都不敢真情流露,个个都假装着在流露伟大诗人作家的那种古圣先贤的神圣感情——不假吗?不累吗?——不,他们沉醉其中!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他们才会各个长舒一口气——回到了人间。是他们真陶醉其中了吗?我看极少,多数都是那么地互相迁就着——演出来的语文课。最最要命的是,老师口吐莲花,看上去很美,但常常仔细一推敲完全不合逻辑,不明觉厉,莫名其妙,常常就不是正常人的语言表达,也许也有人会说,这就是诗意——非正常语言表达之意啊!还有更受不了的是,几乎听过绝大部分公开课、示范课,无论是名师还是优质课,常常都有一种感觉:好假啊!也只有公开课才这样啊!平时谁敢这样上课啊!所谓的诗意语文,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平时正常人谁会这样诗意啊。

在人人倡导“诗意语文”的时候,我头脑中一直在叫板着一个概念:世俗语文。

我一向觉得,语文首先是世俗味的,是烟火味的,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语言的美,首先是世俗的美、生活的美,而不是美词假腔的美。

我这样的观点,我想一定会被专家们骂的:像你这样世俗的语文老师还少吗?语文的灵魂就是被你这样的人给搞废的!

但,如果孩子在你的课堂上就没有真正开心的笑,没有用心的记,没有欣然理解与消化,你的诗意就基本上是假的。

我提倡“世俗语文”,因为世俗的,必然就是身边的、生活的、生动的、自然的,就是用最能听得懂的话解释那些让人读不懂、悟不出的精美词句、作家奥义。就是从最常情的角度来看那些无比神圣的情怀,用最通俗的言语引发孩子们的共鸣。

我提倡“世俗语文”,更因为语文要有其最基础的功利——让孩子更扎实地掌握字词、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让孩子基于自己的经验对字词句子课文有自己最原始的理解,让孩子基于自己的经验与情感,体会作家的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体会过程必然是一个世俗化过程,是一个思考价值与意义的过程。而不是一上来就能与作家的伟大情怀去实现共情的过程。

我提价“世俗语文”,是希望老师们能用最通俗、清楚、幽默、有生活味的语言,给孩子讲解那些离他们距离、情感非常遥远的故事,为孩子们搭建一个最简便的桥梁,不要一上去就是华丽丽的殿堂,油腻腻的诗意腔。就像领着孩子们去参观珍贵无比的展览馆——那里处处是世界最顶级的作品,而孩子们更想去涂鸦——阳春白雪固然需要,下里巴人的调子更容易让更多的孩子产生趣味。

世俗语文,就是基于孩子学习体验与生命体验的语文,不是基于老师自我感觉良好的语文。

于是我讲《陋室铭》,我会告诉孩子,刘禹锡并不伟大,他和你一样,受了委屈,不想见人,他把自己关在那个破屋子里,只是想静静——他在想,我怎样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又不与这个世界发生太强烈的冲突,他在想如何在非常气愤的情况下活好自己。

于是我讲《诫子书》,我会告诉孩子,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尽职的父亲,他对孩子很少陪伴,临终前给才仅8岁的孩子写信,讲的话像是讲给成年人的,而且几乎全是否定式,开了个父亲教育孩子很坏的头儿。

于是我讲《诗经 氓》, 我会告诉孩子,这首诗写的就是我们最世俗的生活,在讲述一个怨妇是怎样炼成的。

于是我讲朱自清的《春》,学生说一点没觉得好,那我们就开个吐槽大会,《春》怎么就不美了,朱自清感受到的春天与我们感受到的春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问,木兰诗唧唧复唧唧,这怎么会是叹息声?

学生问,《陋室铭》作者调素琴,为何又无丝竹之乱耳?调琴为什么不是弹琴,阅金经为什么不是看金经?孔子云为什么不是孔子曰……

学生学经典课文,总能发现满满的槽点,而每一个槽点的剖析都是闪光的智慧与真实的愉悦。

这很世俗,却很有味!

不要给语文太多的包装,语文就是语文,让孩子能利用这个工具去交流去表达,表达得首先不是美,而是通顺、准确,先让他们觉得语文很有意思,而不是动不动就无比庄严和华美。我曾调查过很多刚上高一的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他们绝大部分都对语文深恶痛绝,根本感受不到语文是有意思有学科,而是枯燥乏味。

不防世俗一些,更能让人觉得语文可爱。


不懂教育的诸葛亮

语文通俗演义《陋室铭》

孔子不讲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