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意志·禅修——《禅的行囊》荐读
朋友推荐了比尔·波特的《寻人不遇》,以自己读书的喜好和买书的习惯,就买下了他的这个系列的全套书。当看完《寻人不遇》之后,发现一个外国人对中国诗词的了解已经让我深深敬畏和感动,便勾起了看其他书的兴趣,就随手挑了一本《禅的行囊》。
这本书看起来相对就有点难懂了,不像看《寻人不遇》那样轻松,因为自己在诗词上还是有点功底的,但是禅对于我来说太深奥了,有些文段要读过讲三遍之后才会明白,所以读书的速度比较慢。慢慢的,我感到自己读到书中了,这次读书的过程似乎也成了一种修行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想罢了。
——比尔·波特
读这本书时,由开始的迷茫到渐渐的拨开迷雾见日出,我看到的是一个行者对自己理想的追求。跋山涉水,参禅悟道,比尔·波特在人生的旅途中放下的是什么,放不下的又是什么呢?在渐渐深入的读书中,虽然还是不太明显,但是我也慢慢感到他的心,他放下的是富足的生活,放不下的是对自己理想的追求。越过大洋,跨越时空去寻找自己生命中的、生活中的禅。
读《寻人不遇》时,我一直有一个想法,羡慕比尔·波特的富足,能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去找寻自己心中的诗词友人。否则,他怎么能在三十天里行遍大半个中国。在那本书里我以为他不吃午餐是为了节约时间,早餐喝咖啡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这样近乎苛刻的生活只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他的寻梦之旅。但是读到这本书时,我的心被触动了。他并不是一个富翁,苛刻的生活也不是为了节约时间,而是节约金钱。“我于是找到了间网吧去查邮件。女儿来信告诉我,姑根海姆基金会的大信封终于到了,里面装着我的申请资料,还有一封短笺:感谢您寄来的申请。没关系,被拒绝了这么多年,我早已学会了坚强。不就是日子过得紧吧巴点么,不就是用好几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么,谁还没有过过穷日子呢!”当读到他经常看自己申请的基金被拒绝,经常为了房费和服务员讨价还价,经常为了买到便宜的零食而高兴的像个孩子,能搭趟便车就如同撞了大运一样。“清风明月我心之所向,来块南瓜饼就更好了。”困苦里仍不缺少乐观的追求。我知道用富足来形容他是多么的不准确。支持他走下来的不是金钱,而是意志。谁又能说这样的生活不是修行呢!想起了我们中国古代两个和尚相约去周游的故事,更感怀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比尔·波特就是一个最好的践行者。
如果说读《寻人不遇》长感情的话,读《禅的行囊》就长知识了,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于禅没有任何了解的人。作者用比较轻快的笔触把禅这样深奥的知识写的通俗易懂,把整个佛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扎根的区域写得清清楚楚。读过这本书,对于佛和禅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阅读知道了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的故事,还了解了瑶族祖先的故事,壮族祭祀蛙神的传说等。然而我最欣赏的还是作者对各个篇章的命题,既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透露出浓浓的禅意:不立文字、不见如来、不见桃源和无终、无相、无心等题目,十六个篇章都以“无”和“不”为题,足见作者的修禅的功底了。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幽默、灵活,读后回味无穷。“他要的价钱比他的脸还黑。”“屈原不肯再向这个世界妥协下去。”“列车在车站喘了口气就接着前行了。”还有很多这样的语句,带给我们的是幽默、清新与亲切。
自己没学过禅,没参过禅,更谈不上悟禅了。但是读完此书我惊喜的发现,自己的生活有很多时候似乎也走在禅修的路上。以前知道“戒定慧”,但是读过书突然明白,如果想有点什么成就,就必须戒除一些自己不需要的外物。或许这就是我曾经一直坚持的“学会拒绝”吧。“戒生定,定生慧”,只有拒绝,才有心定,只有心定,才能生出智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也这样告诫我们。难道这不是殊途同归吗?无论佛家的修禅,还是儒家的修身,其道理和要经历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生活即禅,禅即生活。没有学会生活的人是不能修禅。生活方式越简单,进入修禅之门也越简单。我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修禅,能否进入修禅之门,但是我知道我会一直走在好好生活、好好修身的路上,我更懂得,无论是生活还是禅修,需要的都是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