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小教科学

14组作业~~“对1组的评价”

2018-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于帅_fa84

  物质的导热性与热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几个核心概念,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热传递、导热性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两个实验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和教师指导理解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过程呈现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原理和概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棒、火柴、护手霜、铁架台。

温度计、烧杯、塑料棒、木棒、金属棒。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铁质文具盒和木头桌子,感受两者温度是否相同,学生回答温度不同,铁质文具盒凉,木头桌子热。用温度计对两种物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两者温度是相同的。教师设置疑问,为什么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和实际测出来的温度是不同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引出实验。

【评价】

(1)亮点:

教师利用学生眼前的或者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导入,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事事留心,处处留意,我们就能发现科学,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次课堂导入充分体现了KI中的“使科学可触及”原则。

此外,学生通过对铁质文具盒、木头桌子的触摸和用温度计对两种物质进行测量,发现两者温度是相同的,但是摸起来却是铁质文具盒凉,木头桌子热,这就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想要深入探究的愿望,初步达到了课堂导入的效果。

(2)还需改进的地方

我们认为,1组的课堂导入只能说明我们的感觉有时会说谎,也就是说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和实际测出来的温度是不同的。并不能彻底打破打破“金属天然是冷的”这一迷思概念。其实,在导入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出示相关的照片或视频,从而让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夏天,沙滩上(或者操场上),金属的温度却是热的。可见,金属不一定总是冷的,还有可能是热的。

在学生的观念库里,不仅有“金属天然是冷的”这一概念,肯定还会有学生的观念库里有“金属天然是热的”这一概念。其实,“金属天然是冷的”这一迷思概念并不是全部错误的,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去看待它,它里面也是存在着合理成分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去分析学生“金属天然是冷的”这一迷思概念的成因。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周围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金属比木头摸起来要冷,因此有学生就片面地认为“金属天然是冷的”。我们认为,要在此处打破“金属天然是冷的”这一迷思概念,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金属还有可能是热的。在此处,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鼓比较观念、分析观念、辨分观念。从而彻底打破学生“金属天然是冷的”这一迷思概念,引发更加强烈认知冲突。

活动一:不同物质的导热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一只烧杯杯里倒入热水,再放入一根塑料棒、一根木棒和一根铁棒,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感觉金属棒最热,塑料棒较热,而木棒几乎未感觉到有变化。教师在用温度计确认温度。

实验结论:铁的导热性最大、塑料次之、木材最小。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导热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

反思:教师先不告诉学生结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体验来进行总结,思考实验结论是否与实验前学生摸一摸铁质文具盒和木头桌子得到的结论一致。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前的结论,说一说原因。

活动二:热传递实验

实验步骤:放好铁架台,铁棒一端沾少许护手霜,另一端不沾并用铁架台固定其中央,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放在铁棒无护手霜一端下面。

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分小组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讨论、互相协作完成实验并得出小组实验结论。

实验结束后,向学生提出讨论要求,班内各小组之间讨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像其他小组学习。

1.实验结果是不是都是护手霜融化了?

2.如果有的小组护手霜没有融化,思考究竟实验结论是应该融化还是不会融化?得出结论是会融化。

3.在得出2的结论后,请帮助护手霜没有融化的小组,回顾实验过程,共同找出其中失误的地方及原因。

4.小组之间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出一个最终的实验结论,为什么护手霜会融化?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酒精灯被点燃后,热传递到铁棒加热的一端,使铁棒从加热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又传递给与它直接接触的护手霜,这说明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小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收获,总结实验原理。明确物质导热性和热传递的原理。

导热性是物质传到热量的性能,不同物质的导热性是不同的,相比较之下金属的导热性最强。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

【评价】

(1)亮点:

  在活动一中,做完实验之后,教师没有立即揭开谜底,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体验来进行总结,思考实验结论是否与实验前学生摸一摸铁质文具盒和木头桌子得到的结论是否一致,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在活动二中,教师采用了“小组成员讨论、互相协作完成实验”的方式,并且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帮助,共同克服难题,最终通过头脑风暴,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充分体现了KI的“帮助学生向他人学习”这一原则。学生经历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不仅是操作者,更是探究者,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

(2)还需改进的地方:

我们小组认为,这两个活动是否应该换一下顺序,也就是说先做活动二再做活动一。因为,我们先要通过实验验证“热是可以传递的”,然后才是去验证“不同物质的导热性有好有差”。

假设实验中所有的结论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接受,那么如何将这些结论与导入的问题相关联呢,即如何解决为什么用手触摸的温度和实际测量的温度是不同的?

实验做完之后,可能会有学生问“既然热是可以传递的,那么冷是否也可以呢”(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们还是不能扭转“金属天然是冷的”这个迷思概念)。在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导热性有好有差”的实验中(即活动一),1组的教学设计是用热水去做实验(两个活动都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我们认为用热水做完之后,应该再用冰水再去做一次实验,在这次实验中,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金属棒最凉,塑料棒次之,而木棒几乎未感觉到有变化。增加的冰水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金属天然是冷的”这一迷思概念的成因(用冰水做实验可以直观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铁质文具盒比木头桌子要凉)。我们小组认为,通过冷水、热水的对比实验,学生能够形成有关热传递的更加完整的认知。

整体的教学感觉像是概念的解释,而不是围绕迷思概念进行活动设计,概念之间缺乏联系,彼此之间的过渡生硬。缺少添加、辨分、反思的步骤,学生的批判意识没有有效发挥,整个课程的主动权在老师那里,但是学生是否会按照老师的意愿来?接不住学生的疑问,按部就班的解释原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原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