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现场100问:团队倾向于做出“保守”决定,怎么办?
问:赵老师,我们公司开会经常讨论出了很多建议,但最后做决定的时候,却选择了相对保守的决定,很多被放弃的建议,从我的角度看来,比最后的决定要好很多,但遗憾的是,新方案往往被放弃掉了。最终还会沿用过去的思路。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现场主持会议该如何处理呢?
作为外部顾问,我也会观察到,团队成员提出了创新想法,甚至有些想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但最终决策的结果往往偏向保守。即便进行了一定干预,最终也无法打消团队疑虑,人们仍然倾向选择更加稳妥的方案。即使大家知道,这个决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分析,我发现如果主持人在团队进行方案讨论时,现场主持人做以下几件事,也许有助于团队更深入的思考:
1. 调整自己的评估标准与心态
必须承认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评估标准都不同。
我们可能更关注哪个建议,能从根本上解决业务问题,但团队成员则更看重短期内的成效和稳定性。
尤其对于业务团队成员,绩效、奖励与业绩达成直接相关。这就驱动他们首先要保证短期利益的获得,而不是尝试与原来业务逻辑不同的变革性方案。除非公司决定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并做出一定承诺,团队成员才有可能愿意实践。
在现场,如果我对他们的决策有疑惑,我一般会问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短期、中期目标有什么不同?
我们原有模式如果能够做到极致,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哪些环节需要改变?
我们现在做的决定,只是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如果能够为下季度、明年打下基础,可能要额外考虑哪些因素?
帮助团队看到更多可能,是我们的责任。
2. 帮助团队从追求“确定性”里跳脱出来
我发现有的时候,团队并不否认新方案的创新性,而是担心方案实施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团队成员尽管也认同新方案从长远来看机会更好,但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时间、人力、物力),另一方面,需要改变业务逻辑、流程。在巨大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还要对原来的惯性逻辑做出改变,这会让团队成员进入短期的情绪迷茫状态。
再加之业绩压力对于短期结果的诉求需要获得满足,而保守方案却是大家都更容易理解的逻辑,也最容易把握,一定意义上成本也更低。况且这个决定责任更低。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这就像我们着急赶路,骑车去的话马上就可以出发,也可以选择坐公交车或打车,可能会快很多,但会面临着等车、下车后步行时间长、堵车等多重因素。我想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骑车,因为我们认为只要自己够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坐车却面临着太多的、我们无法掌控的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保证采用新方案就一定有好的结果。
大概率我们会选择一条熟悉的路。
3. 风险回避的诉求
在我的工作坊中,如果出现决策性争议的时候,我会要求大家把若干个决策项罗列出来,包括决策建议、原因、风险等等,会后请领导进行决策。
事后跟踪发现,会后做出的决策,往往偏于保守的方案,创新的方案会因为时间资源投入、实施难度、无法马上见效、风险等原因被否决掉。
我能理解的是,领导者通常对业绩负有更大的责任。因此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即使这个方案不是最优的,但它通常是被认为最安全的,能够保证短期内的稳定,而不会带来未知的、可能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
虽然这样的选择可能使组织变得平庸、官僚化,但我却能理解公司或部门负责人的决策,因为他们考量的并不仅仅是方案本身。还要考虑创新方案的实施可能对团队稳定性带来的冲击、员工的抵触情绪、技术难题或者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问题。
毕竟保守的方案可以更容易被员工接受,实施起来也更顺畅。
4. 方案优点与风险的全面呈现
尽可能的让所有人都了解每个方案的优点、缺点、机会和风险,充分展示选择某个方案的理由。尤其是当一些颠覆性的想法出现时,更要花些时间进行对比,这不仅有助于大家了解真实的情况,做出判断,更会避免团队成员相互之间因为理解偏差可能引发的误解与猜忌。
5. 数据支持的重要性
我发现很多伙伴在讲诉求和方案的时候,都是用“感觉”进行问题说明,比如人员流失多、客户少、精准度不够、竞争对手表现强势等等。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一些感觉。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就无法进行对比分析,也没办法为决策提供依据。尤其是新的方案,如果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描述,而无法用数据说明情况,无形中会加大参会者对于方案不确定性的疑虑。
6.打破“滑坡谬误”
回想一下决策现场,你会发现很多团队在做重要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各种担心的局面。--如果我们做了这个决定,客户可能会这么想,竞争对手可能会这么做,上级领导可能会这么看……然后,可能会有更不可控的事情发生。
其实,你看了上面这段文字,心里一定也要想“这些都是假设啊,不一定真的会发生啊”。可惜的是,有很多好点子,都在人们“可能发生”的恐惧中被阻挡。人们并非缺乏面对困难局面的勇气和能力,而是更喜欢确定性,讨厌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
我们把这样的逻辑,称为“滑坡谬误”。即假设如果允许某个决策,将会导致一系列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的后续事件,最终导致极端负面的结果,但这种连锁反应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引导师要适时提醒团队,我们反对的理由是“假设”,还是具有数据支撑的事实。
对于这样的情景,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
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件事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而是引导大家去寻找这件事的行动清单。一步步地梳理,现场会慢慢踏实下来,不用太长时间就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曙光。
绝大部分人喜欢确定性,讨厌不确定的预期。所以,请相关伙伴把一件关于未来不可确定的预期,变成当下就可以操作的清单,会让很多人慢慢面对现实,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有勇气去一步步解决。
作为引导师,会面对诸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看到团队的惯性。当要做出干预的动作时,引导师要思考的是,干预后的结果是你想要的,还是团队想要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从引导的价值来看,让参与者获知更多,碰撞更多,相互理解更多,很多时候远比哪个答案更准确,对团队的影响来得长远。(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