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厌恶中国电视剧集体矮化女性形象的做法
话说,我自己几乎不看国产电视剧。
暑期回国偶尔陪妈妈看电视,扫过几部热播。我觉得家庭伦理剧里的人,几乎都不怎么懂得如何好好说话,讲起话来太吵闹。好多人都是一副被欺负惯了的样子,被上级欺负、被婆婆欺负、被生活欺负。而穿越古装剧的剧情又笑死人:里面的男主女主不工作、没父母兄弟,除了爱情还是爱情,再就没其他别的想法。
我其实很想问编剧和选角色的导演:为什么你们在设定女主角时,一定要找长头发的?而且还几乎都得是皮肤白皙的瘦子?这让我对导演这个群体的审美感到很诧异,你们见过的好看姑娘难道还少吗?另外,女主为什么总是比男主角矮一头?一米五和一米七的女生就只能当配角吗?
小时候自以为是被琼瑶阿姨骗了,后来才发现其实不是琼瑶的错。是整个社会在我们的电视剧里矮化女性形象。于是剧中只有那些被矮化的、不经世事的纯真、冷茶般淡而无味的女性,才被众星捧月被奉上神坛,饰演这些无聊角色的明星,在剧外才会被看客追捧。
别跟我说这是大众审美,民众的审美情趣并不贫乏:当年假小子一样的李宇春也让全中国人沸腾了一把,选她的人都明白不是因为她歌唱得好,是因为她这个人真心可爱。
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早,见多识广,难道是每个人都喜欢柔弱无骨的神仙吗?为什么电视剧制片人看不到差异化的需求,而一味追寻早就烂大街的“草菇”形象呢?说是为收视率,我觉得理由很牵强。
我认为真实的原因是电视剧制作和观众之间达成了某种粗暴喂养的契约关系。
一方面,提供文化艺术的制片者深深地沉溺于对主流文化的狂热,缺乏对人性深层次的观察。这有可能是文化审查监管让他们不敢,还有可能是对亚文化圈层正在发生的变化反应迟钝。另一方面,仍在看这些电视剧的人本身对接受文化快餐乐此不疲。
于是你情我愿,让大江南北各个频道“好戏连台”。台上做作表演,台下乐得消受,假装文艺给他们无聊的小日子平添了便宜的欢乐。反正剧中人哭了,笑了,撕了,叫了,他们演的是谁的生活,没人真去追究,反正多少都有点生活真实的影子。
在亚洲影视文化里,理想的核心女性人物,形象大都是20来岁,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没有性欲。通常的人物设定是:刚一开场,她们被父母家人照顾的很好,但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背叛,让她们丧失某种精致的保护,不得不自我奋斗。而所有自我救赎,不过是再次回归那个受保护的安全的世界。三四十集剧情过后唯一的变化,就是这个新建立起世界里,核心是个叫“爱情”的玩意儿。
剧中从未得到爱情或最终失去爱情的往往是反面角色或2号女主角。这些女性形象被认为是不被看好的,这背后的逻辑特简单:没有爱情=失败的女性。
我并不是说爱情作品中的女性都是无力的,想想《乱世佳人》里的郝思嘉,她和白瑞德之间永远不同步的爱情是多么壮丽。
郝思嘉年轻时和所有年轻女子一样,追求的也是柔弱无力的卫希礼,姑娘们都喜欢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风花雪月,就像是夜晚的窗前明月,倒影很美很恍惚,没有力度,也没有光彩。而当郝思嘉经历了战争,分别,失去亲人的苦痛后,最终听到内心的呼唤,对家乡的眷恋,对泥土的深情。
一部伟大的作品当然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这是因为生活本身不是家乡十二橡树园里的精致舞会。成长本身伴随着撕裂,撕裂清亮白目的思春梦,撕开一道豁口,让人可以钻爬出去,从青春浅吟低唱的青苔走入更加辽阔的丛林交响曲。
即便是对爱情的追求,能被我们铭记在心的传奇人物也是因为破茧而出,而不是飞蛾扑火。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5409b700f2b98fa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1ae3edb6d815ee7e.jpg)
我的确感觉,中国影视剧中的女性,真正可爱的太少。 我们都喜欢宫崎骏漫画中对这世界充满柔情和责任的少女形象,还有《依然爱丽丝》里,Alice 那种身体健硕、头脑敏捷的魅力中年……
这世界上女性中的优秀者有好多种模样,值得歌颂和记录的有好多种美德:多情、仗义、敏捷、勇敢、火热……这些有血有肉的女性本来都可以是影视剧的创作源泉。然而我们电视剧里的女主形象不是太懦弱、太单薄,就是像个小女孩儿般等待成人世界的默许宽容,最糟糕的就是对现代女性的错误认识,把懒散傲慢、自私粗暴、满口脏话、不负责任的性爱当个性。
这些被矮化的女性孤僻而执拗。她们很多都没有朋友,没有真正的灵魂伴侣,她们有的只是少数精致的、表面上和她们在同一阶层的所谓闺蜜。无论是《欢乐颂》五美还是《小时代》式的青春剧,那里面女性的友谊太依托外界,她们在世俗层面彼此帮衬,挤兑外敌。在这些作品里,美丽的皮囊是她们共同面对生活的利器;而美德如隐忍和温柔,在剧中是那样罕见。
为此我不禁感叹:中国影视剧中的女性孤独的可怕,女性和女性之间太多对立,而缺乏真诚的陪伴。每个时期的女性都有她独特的美。更好看的电视剧,应该去捕捉这种多元的,有力量的美。
这种美并不只在母亲妻子或女儿的角色里,而更多在于女性真诚的自我探寻。我期待中国每晚的黄金时段能播出更多好作品,其中的女性释放出精神的光彩,而不仅是关乎劈腿买房的小聪明。我们的银幕上需要更多真正有趣有料又让人称赞的女性形象,给成长踌躇中的女孩,少女,熟女,以及即将与生命中最夺目的亮色挥别的女人,一抹真诚,一丝温暖。
* 博士好友手动点赞,这是她的留言:
认同你对那些人设的厌恶。这些年在本科同学群聊中也发现,除了极少女生之外,其他女同学基本都退出了涉及专业问题的讨论,即便她们中的很多人也都是名校硕士博士。她们从不主动参与男生们发起的对专业对行业对社会对政治的各种高谈阔论。男生们的热烈讨论却往往停止在个别女生发表严肃的思考和观点。男生们热衷于晒出自己勤劳勇敢但毫无水准的业绩,一众同学赶紧献上毫无底线的溢美之词……这个社会一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来漠视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的潜能,另一边全民认同“男子无德便是才”来掩饰平庸男性们专业无能的真相,简直是一种下不设限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