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跟着张文质写作

读于老,扛旗帜,照明镜

2018-11-26  本文已影响29人  94河北王亚男笑雅笑春风

        虽说我与德高望重的于永正老师只有一面之缘,2011年暑假在泉城济南召开的第三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于老师的精品课《爱如茉莉》,于老师的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课后我愉快的与于老师合照留念,那时候我刚从高中空降到小学,暑假后学校会安排我担任三年数学课,对小数界发展关注较多。

        2014年我转教语文课,逐渐了解于永正老师小语教坛上堪称小语界的一面旗帜,像老顽童一样可爱的于老在小语教坛上站立了50多个春秋,应邀到国内外作报告2000多场次,上课公开课3000多于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了多本著作。他丰富地教学经验为我辈传承为师之道的一面明镜。

      先生驾鹤西去,师魂永存。

        再次翻阅于老师的“封笔”、“压轴”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依然令人心旷神怡、欢喜鼓舞,渐至佳境,让我欲罢不能。这的确是一本上乘的教育专业精品好书,对于老师从教50多年来育人经验全面的总结。反复研读,自认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对陶继新老师《高效教学的道与术》一书最好的诠释和佐证。

        爱教育容易,爱孩子很难。我认为于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离不开以下几点:

      首先,为师之道是一种衣钵传承

      为师之道是有传承的。我很羡慕于老师,他比我大那么多岁,在求学阶段遇到了像张敬斋,李晓旭,郭宁兆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好老师 ,他们温和、宽厚的高尚品质以及专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于老师,并悄然融入其血脉。难怪于老师践行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五大美德:“温、良、恭、俭、让”那样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友明老师解密说:“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欢,信赖和尊重,是因为他谙熟‘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至高的道德情操。逾过不惑之年,于老师中庸之道早已融入其血脉,成为一种素养。

      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有梦想。练习书法,默写过关,就练书法。要求写得美观、入体。“先生先生你别吹, 你来写个‘家凤飞’欧体有骨,颜体有肉,柳体有骨又有肉”是学生时期张敬斋老师把于老师和他的同学们引进了书法艺术殿堂经常所说的话,师承张敬斋老师的衣钵,给于老师带来了太多的享受。启迪、情趣和智慧,为其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于老师不仅仅传承这位可爱可钦佩的张敬斋老师漂亮的字,还传承了他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爽朗的笑声和对学生那份亲切与美好。对作文感兴趣也是源于张敬斋老师的不断激励与鼓舞,可以说笃学勤勉的于老师教学艺术锤炼地如此精湛,与曾经为他打下了扎实基本功的启蒙恩师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为师之道二:拥有一种至深的教育情怀,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蹲下来看学生,不摆教师架子,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每每翻到13页《蹲下来看学生》这张专照片,看到老顽童般幽默风趣的于老师呈半蹲的姿态,微笑着两手打在学生肩膀上愉快合影时,我都能感受到于老师和学生在一起那种内心的愉悦和欢喜,这是一种怎样的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至深的教育情怀啊!解析密码,秘笈之一是于老师了解儿童,懂得孩子,理解学生:第一,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第二,学生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坚信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这一教育常识的欠缺,正是导致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搞得我们焦头烂额,疲惫不堪的重要因素。

      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欣赏他润眼润心的文字,如同啜饮清澈的泉水,不仅甘甜解渴,还能照射出我在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不足与短板,令我脸红,令我惭愧,促使我不断深思反省。您瞧,拥有像甘草一样三大特性的于老自身就是一种简约的名片:正面:微笑 尊重 理解 宽容;背面:负责 严格 顶真 耐心。于老凭借自身的“性温,味甘”包容“调和”践行伟大的中庸之道,倾其一生,倾其所有地流淌爱,付出爱,洒播爱,他的爱心与智慧赢得了学生喜欢,家长敬重,怀念甚至终身难忘。被学生深深喜欢的于老更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精心记录与学生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这一点堪称教坛模范。正可谓于老杏坛五十载,桃李满天下的人生价值与幸福所在。赵成峰老师把于老师比喻成一面旗帜,而我却认为于老师不仅是一面旗帜,他更像一面镜子。

    为师之道三:一身过硬的教育基本功

      于老师作为张敬斋老师的真弟子,师传了懂书法的张敬斋老师的衣钵。50年来,练字,是他备课的一项重中之重。而写教案,不等于备课。仅这一点就得令一大批平时不认真写教案而是抄教案,东拼西凑应付教案检查的老师们脸红。

“    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 正是由于拥有教育情怀的于老师传承了启蒙老师的教学“衣钵”,加之自己的勤勉敬业修炼出一身过硬的教学专业基本功,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的把课上得有意思。从事小语教学,书写和朗读是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的专业功底,也是我所欠缺的软肋和短板。我为自己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练字,不能给学生以好的书法呈现感到深深惭愧,好在还不晚,可以弥补。在于老师践行要在练 ‘本领’上下课功夫的引领下,我也开始学着即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我也必先照着课本上的字帖练,描红。上次我练习了一个单元课文后面的生字一课一课地翻给学生看,告诉他们,老师也在一笔一画地认真练字;每次在小黑板上田字格内范写所学的生字我都小心翼翼,甚至因一笔不到位,结构不好看都擦了又擦,自己看着顺眼了才好意思让学生模仿。不厌其烦地分析每个字的结构,笔画,以及关键笔画的位置和长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写错了,轻轻擦掉,反复写,写到自己满意为止。我也学会了于老师不吝啬表扬,对于写字写得认真,有进步的同学及时而真诚地表扬。于老师告诉我,学生身边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身边的榜样释放出来的正能量,会很快浸润到其他学生的心中。为提醒家长中使孩子书写,每周末布置作业之一就是精心写一篇书法,甚至每次为优胜者发奖励卡的照片都有发到班群让家长欣赏,点赞。

        朗读是一门艺术。 任何艺术都有它的自身规律。已逝的商友敬老师深刻地提醒我:“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读得好,文章就成了老师‘自己’的了。学生就能把老师看成是作者,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大秘诀。”

‘      轻松、幽默,学生有收获的课堂有意思’是我努力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教诲“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我也开始践行于老师一以贯之的好方法,不讲什么技巧,就是一遍遍读给学生听,让后让他们一遍一遍的跟读。向着“朗读好了,课文理解了,学生就有了悟性,有了灵性。朗读好了,什么都有了”方向努力。特别是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一个片段,读出“让”的大智慧和高尚的道德真让我豁然开朗,脑洞大开。课下,我不断高声朗读,因为我相信于老师所言:只要老师反复揣摩、反复练习定会修炼期待练就“见文生情”的真功夫。

      今后我的学生进入中年级,也要涉及写作文,我一定会汲取于老师教作文的教学智慧,为学生选择、提供他们喜欢的、容易写的素材的同时也以身作则与学生写下水文。

为师之道三:拥有一种崇高的教育境界:

      谙熟中庸之道。孟子有言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于老师行“不言之教”只要老师有了好的心境,接纳学生,身心愉悦,表情就会丰富而自然,教学语言就会流畅而生动。这些比教学形式更重要。“教了五十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的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儿。”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而童心不泯的于老师,发自肺腑的感叹让我肃然起敬。在我身边像于老师这样始终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的老师真的不多见,说实话,就连年过不惑之年的我时刻端着教师的架子,绷着脸,身上似乎都见不到半点孩子的影子,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谅解,常常因为他们惹是生非,摁倒葫芦起来瓢无能地大动肝火,早已将“学生的心,常常因老师的心平和而平和教育这种最重要或者说最根本力量的“情”抛之脑后而自寻烦恼。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老师总结其做人准则精确概括为: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每次研读我常常凝视着那张宝贵的合影发呆,看到照片上于老师的微笑,以及此书封面上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我内心充满了愉悦,一种无法言说的尊敬与钦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我甚至,异想天开地幻想,假如我有一位像于老师这样乐观慈祥的父亲,该多好啊!即使此生无缘为父女,假如在参加工作后能遇到向他这样泰斗似的好师傅也好啊!假如我师传了于老师语文教学的“衣钵”,锻造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练得一身看家的教学本领 我将会颇有底气从容自如地绽放在小语界,不再为蹉跎岁月而悔恨,不再因自己能力有限,专业素质不够过硬而恐慌自己误人子弟,还有艺术修养不够,以至于每次学校举行文艺活动就得而捉襟见肘自惭形秽。

      赵成峰老师还说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就像是一个加油站,也像一个助推器,更像是一面前行的旗帜,引导我们也要像于老师一样,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时时照照镜子,调整打磨自己。期盼着我也能够像于老师那样胸有成竹地说:“我的学生不怕考试。字写得好、书得的多、文写得棒的学生怎么会考不好语文?”

      智慧是在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读着读着,这种渴望于老师“为父”为师”的感觉如同着魔一般愈加强烈地涌上:我在心里默默地把于老看做自己的师傅,即使他已经去了天国,我依然能够透过文字看到他满腔的教育情怀,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和无比崇高的教育境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