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闲文!傅申1980。理事会·精选《教育教学文摘》

教育 || “班里还有不如我的”——“那你怎么不跟好的比?”

2021-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心小屋

理事会•教育专栏推荐编辑:仙灵

编辑推荐语:父母希望孩子有上进心,遇到状况能主动与好的同学比较一下差距,然后奋起直追。但是好像事实偏偏事与愿违,孩子总喜欢说“某某还不如我呢”,这让父母很恼火。但是孩子向下比较一定就不好吗?面对这样的小孩父母该怎么办?阅读本文,找点启发吧。

本文投稿给理事会•教育专栏,欢迎大家关注专栏的优秀文章。


你家孩子有没有在拿着成绩单回家的时候,跟你说,我这不算最坏的,班里还有某某更低。

你跟孩子说,要把字写好,孩子回答,我写得挺好的了,某某的字总被老师批评。

孩子背课文不熟练,他跟你说,班里还有直接读书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背得过。

这些场景估计很多人家都发生过。

家长遇到这样的孩子,心态好的,可能会觉得自己家孩子还挺佛系,而有的家长则很无奈。

你怎么就不跟人家好的比较,非要跟那些不好的比较,你就不能有点上进心?

孩子这是什么心理?他们真的是没有上进心才这样的吗?

其实孩子喜欢向下比较,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也并不是孩子没有上进心的表现。

孩子之所以要跟不如自己的进行比较,有这样几种可能性。

一是父母平时可能比较在意孩子的成绩,比较喜欢旁敲侧击的问孩子在同龄孩子中情况,并且对孩子成绩好的情况就予以赞赏,而成绩不好就批评指责。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了一套本领,那就是察言观色。只要父母一有想要探听自己排名的举动,他们就需要先为自己找好退路,而小孩子环境非常简单,跟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可能是他们想到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二是孩子在整体的大社会环境下,他们也非常清楚社会对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不说别的,班级里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即便犯一点小错,通常不会招来老师的关注,大多数时候,老师对学业成绩好的同学会比较和蔼可亲。

而成绩不好,一有风吹草动,怀疑的第一个目标可能就是他们了。

如果孩子并不是那种时刻都能稳居榜首的那种情况,必然需要一种解释来证明自己并不是那么差。

三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也需要培养自信,以让自己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学校和家长的比较,往往都是向上的比较,要求每个人都与第一名比较。可是,第一名只有一个,不是第一名的孩子就代表了是差生了?

反正孩子自己挺明白,他们需要给自己一点信心:你没那么差,起码你后面还有好几个。

这样的小孩其实蛮不错的,他们能及时平衡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不那么焦虑和纠结,让自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在日复一日的反复比较中,坚持下去。

遇到这样的小孩,家长该怎么引导呢?

首先,家长别焦虑,也不用着急,好心态才能教育好孩子。

事实证明,焦虑的家长,大概率没法教育出一个成绩优秀、人格健康、生活幸福的孩子,如果家长的教育目的仅仅是考上好大学的除外。

就像上面说的,“比较”这件事,即便家长不做,整个社会体系也会给出各种各样多个维度的比较。

学校里有科目考试,有升学考试,有体育比赛,有艺术比赛,甚至班级里排排坐老师都会说“我看谁坐得最标准,我看谁最先安静下来”。

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非常清楚“比较”代表着什么,所以,家长就不要回到家里再给来个排名了。除了增加孩子的压力,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外,我看不到什么积极因素。

学校里经受着压力的包围,回到家依然是高压环境,孩子什么时候喘口气?这是打算为孩子青春期叛逆打好基础吗?

第二,引导孩子与自己进行比较。

人比较难做到的其实是与自己进行比较,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意识,另外就是不会比较。

那么在引导孩子比较方面,先以建立这样的比较意识为主,从一些小事情上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并看到自己为这些进步做出了那些努力。

比如,我儿子有一天跟我说他看到班里其他小朋友可以把卡片像小飞碟一样甩出去,特别羡慕,我说你可以向小朋友学一下。第二周,他跟我说学会了,我问他是怎么学会的,他说先是听小朋友给他讲解了一下,然后反复练习,开始甩得不够远,后来就能甩得越来越远了。

我问他,你以前不会,就特别羡慕别人,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练习会了,是不是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儿子很认真地点头。

我说,恭喜你学会了一项技能,你现在可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呢,都会甩卡片了。

儿子对于自己反复练习的过程记忆犹新,多次说自己多么努力的练习,各种姿势,各种手势,各种力道都尝试过。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让他看到自己改变的过程,看到自己为了这个改变做出努力的过程。那么,这种经验在今后的其他领域就可以迁移过来,让他知道,很多事情要看自己为此做出了多少努力,并获得什么样的进步。

第三,向下比较,其实能帮助孩子认清自己。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只与不如自己的同学比较,觉得这样的做法就是不思进取,没有竞争意识,不上进。

其实,父母们都忽视了向下比较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向下比较可以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当孩子有了自我的意识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的探索之路,他们就在思考“我是谁,我究竟能做什么”,这是自我意识探索的第一步——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就是需要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现在很多成年人都说要找到自我,其实就是完成小时候的这个自我认识的课题,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孩子在自我刚开始萌动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思考,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说明他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

父母需要做的,是带领孩子看清自己的定位,帮助孩子制定恰当的小目标,确定改善当下的状况需要的执行方案,而不是空洞地要求孩子“你要有上进心,你怎么不跟好的比”。

所以,遇到一个显得比较“佛系”的爱与不如自己的同学比较的孩子,首先是别着急,其实应该高兴他开始认识自己了,然后帮助孩子进一步明确他的能力水平,制定合理的计划改进当下的状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