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做教师

高考作文能不能这样写?

2018-05-23  本文已影响472人  杨林柯
高考作文能不能这样写?

仔细阅读下列的文字,领会文意,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染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以上文字引发你那些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表达方式自定,不少于800字。

作文分析:

写好本次作文首先要理解文言文原义。全文大意如下:

人的脸部五官中没有比眼睛更明亮的。但是脸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为何认为它是最明亮的呢?眼睛能看到(其他的)物体,却不能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于镜子来才能看见。镜子的珍贵程度,不及眼睛,但镜子不用求助眼睛,而眼睛反而要求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责怪眼睛不明亮。镜子有什么对不起眼睛的地方呢?有一位客人,只相信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太害得我好苦啊,我自己有眼睛,为何要用镜子呢!”时间一长,看到世人所称赞的美人,很少有满意的,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痣,泰然自若地说:“(她们)都不没有我美丽。”旁边的人偷偷地笑他,这个人却始终没有感觉到,真是可悲啊!

从文意看,可以从两个角度进入思考,一个是眼睛的角度,写“认识你自己”;一个是从镜子的角度,写“人要有两面镜子”,或“看自己与看他人”。而核心立意应该是“认识你自己”。

这是一个传统命题,指向明确。其实,高考作文不管如何命题,都是“以人为中心”的,考查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高考作文能不能这样写?

下面几篇作文就是考试中出现的较好习作。

例文1:在彩色的世界里朝圣黑白

陕西师大附中高2018届  赵孟芊

梵高曾在《苦艾酒的幻梦》中道出了对人的感悟:“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心中有一团火,但在外人看来那只是一缕烟,”而后便创造出了他心中最绚丽的星空,即使在众多人看来,那画面诡异而扭曲。

著名画家的言论与行为也许会被世俗的滤镜美化,但事实上,它也引出了不少深刻的思考:我们眼中的世界,世界眼中的我们,以及我们眼中的我们。

我们眼中的自我,五彩斑斓,我们眼中的世界,黑白分明。

2000年的全国大学生辩论会上,来自马来西亚的某位选手多次回避反方的观点,仅按自己备好的发言稿,不加修改地应对,虽然这种无理作派使他们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但当遇见以实力著称的武汉大学,终是不敌对方有理有据的发言。

其实,仔细分析比赛中的优秀辩手周旋一、袁丁等人,他们最擅长的也不过是一从对方角度出发,用对方的漏洞回应他们自身。

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成长与前进中的本质就如同一场辩论,当自我与他我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时,我们的眼界才会更开阔,认知才会更深刻。

世界眼中的我们,黑白分明;我们本身作为个体,却绚丽多彩。

若是仅停留在自我认知的角度,那便只能像面有黑子而不知的愚人一样,片面且自负,而当我们走出自我,面向世界,得到了新的认知,我们的灵魂才会在单调的底色上增添更多色彩。

一次非正式会谈中,有人提出一个有趣的议案,外国人为何有学习中文?而阿根廷与西班牙的代表便用他的回答展现出了不同的高度,他说,语言不仅凝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性格,我如果不学习中文,永远无法从中国的角度去思考世界,永远也无法真正地走出我的思维,无法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的另一副模样。

世界如此,个人亦如此,越是走出自己的幽谷,越会得到更多且更客观的评价。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今天,交流愈发的方便确普遍,既然连古人都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和当局者迷的道理,我们又为何固步自封呢?

愿世界予我更多色彩,愿黑白调和出更丰富的未来。

我将在黑白的世界中追寻色彩,在色彩的世界中朝圣黑白。

高考作文能不能这样写?

例文2:别让认知限制了你

  陕西师大附中高2018届  彭思翔

在写作时有两种视角,一种叫有限视角,另一种叫做全知视角,我们都喜欢用全知视角去看待他人,看待世界,但我们往往用有限视角来看待了自身。

古语虽有云,见一叶而知天下秋,但更多的则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用极其有限的视角看待自身往往是因一叶之障目而不见泰山的巍峨。

邹忌足够美丽了,当他看到徐只能自惭形秽。学鸠活得很满足,但相比鹏之怒而飞,只有嗟叹可以剩余,只有感慨可以留下。

    对于人,尝试着去跳出有限视角的束缚,用跳脱的眼光去看待自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帮助人正衣冠、明得失,恰似唐太宗与魏征,武则天与狄仁杰,他帮助人真正的认知自我,认知自己的灵魂,了解自己的初心,泥泞的路途中,孔子落魄的在城墙根下徘徊,不如锄地的农夫,暴雨倾盆下的宋国,刚刚以一己之力挽救千万百姓的墨子被人赶出了屋檐,宛如一条丧家犬,他们都发现,在寻常百姓眼里,自己不值一提,他们的理想还远远没有达到,因此,他们仍继续上路,赶往下一个中转站。

      而对于国家来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清醒的认知水平,保持以上帝视角对自己的俯视,更是规正自己的绝佳路途。

    梁启超先生将中国历史分为三段: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就是一种极宏大的视角再去为历史定性,每一层次的改变,恰恰是自我而这视角的转换所带来的,若是囿于方寸固步自封,那只能落到夜郎自大引人啼笑,闭关锁国令人无奈的地步罢了。

政治历史方面如此,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中国文化的瑰丽,一上来就独步世界,无可超越,木心先生如是说,中国千百年来文化的流离与困境,恰恰是因为不知自己的珍贵与伟大,莫高窟的艺术精品无尽散失,易县罗汉的流亡海外皆是出于这般,埃及王朝的覆灭,古印度文明的消失,哪个不令人叹息?令人愧疚呢?世界第一大佛的崩塌,两河文明的流逝,中国十年文革的洗劫,寻求原因就是没有足够高度的自我认知,造成的恶果而已。

超越自我去认知自我,不是用他人的眼光去给自己下定义,而是自我的重新审视与重新塑造,是自我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坦途。不管个人还是国家,方法一致。

所以,要超越自我才能认清自我,请别让认知限制了你,而局限在小我的蛋壳里。

高考作文能不能这样写?

例文3:我们时刻需要挂着镜子

        陕西师大附中高2018届  王少晨

镜子,生活中的日用品,帮助我们检查自己的仪客,端正我们的行为,但我们不止需要正衣冠,更需要一面正己之镜。

而这正己之镜,正是内心的信念。

人是容易迷失的,身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极容易被周边的氛围所吸引,驻足旁观,忘却自身的目标和追求。

同时,我们又受整个社会的情绪所支配。当其狂热时,你亦会感受到内心的躁动;当其低迷时,一块巨石也压在你的心上。但无论海况如何,行航总需要保持航行,无论森林如何幽密,探险者总需要向着出路。我们这些社会中的个体,更需让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如何去矫正自己。

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鲁迅也常写文章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巴金在《小狗包弟》中不断忏悔。他们都在用自正己之镜照自己,寻求自身的缺陷,并将其赤裸裸的暴露。只有将过错暴露在阳光底下,才有改变的可能。

我常在夜里问自己,今天有没有什么事使你背弃了信念,有没有什么事让你更靠近信念的目标。每当我不断提问时,我愈能看出自我的价值和那些影响我的因素,这使我更加谦逊,更能去理解他人,更能善待世界。

每当我们犯错或遭遇挫折时,便不自觉的寻求周边的客观原因来做自己的“遮羞布”,这或许就能使他人原谅我们,甚至骗过自己。但无论周遭的条件如何变化,最终行动的仍旧是我们自己,而这行动所遵循的规则,正是由心中的信念所延伸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需要挂着信念这面镜子,不断向内心发问,让目光落在镜中的自己上,寻找自己造成失败和挫折的原因。或许,出路就在镜中的自己身后。

我每每看到一些人对犯错或无心造成错误者嗤之以鼻并报以嘲讽和羞辱之语时,对他们的惋惜便比对犯错者更甚。因为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犯错,更不会自我反省去探求自身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他们失去了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面镜子去反省自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并落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便不用再提“诚信”和“友善”了。

有一言我一直坚信,“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但这头顶之神明并非任何宗教意义的造物,是自然的规则和我内心的信念,而我们最无法欺瞒的,正是镜子中的自己。

不仅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需要时刻挂着镜子,整个社会、民族亦需要时刻看到真实的自己。古时衙门上有匾额“明镜高悬”,现在我们社会也需挂着如此四字,而非狂热的口号和鲜艳的旗帜。我们也许需要某个旗帜指引道路,更需要认清自己,辨明方向。

作者 王少晨

(注:以上三篇习作均为考场原作,电子稿由河南三门峡外国语高级中学的于飞老师帮助打出,特此致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