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文/ 梁树丽
less is moreLess is more(少就是多)。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有学会做减法的思维,这样我们才会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与减法相对应的是加法。我们习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矛盾变得越来越多。
我们用搭积木来做一个比方。搭积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座桥搭斜了,一边矮一边高,那应该怎么办呢?大人们的习惯就是在矮的这边加一格,然后发现还不平衡,于是又加一块,如此循环,越加越多。
再比如我们拿了一篇文章修改并且思考怎样才能改得更好,我们会发现我们习惯性选择增加文字,字数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多。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一地鸡毛,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烦恼,那是因为我们天生把减少当作一种损失,我们习惯去要多而不是少。
有一种说法叫“加法本能”。比如女同志喜欢背一个特别贵的包,是为了展示自身能力;男孩开一辆很贵的车,也是为了展示自身能力。
有一种鸟叫园丁鸟,特别好玩。在求偶期间,雄性的园丁鸟就会搭一个特别夸张、特别漂亮的房子,如果有一排雄性的鸟,就会搭一排房子,都搭在一个地方,然后雌性的鸟就会过来看,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地参观。参观完了以后,雌鸟看哪个房子搭得最好,它就跟那只雄性的鸟交配。这就是它们求偶的过程。
最好笑的是什么呢?雄鸟和雌鸟交配完了以后,没有一只鸟会住在搭好的房子里。雄性园丁鸟搭了那么奢华的房子,它们并不住,这只是为了给雌性的鸟看,看完以后它们俩结婚了,然后搬去雌鸟简陋的窝里住,而豪华的窝根本不住,这就是本性。
如果我们想用石头做一把刀,我们需要砸碎这个石头,石器才能形成锋利的刃,而这个砸碎石头的过程就是减少的过程,所以给我们人类带来真正进步的,是当年原始人做的减法。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伟大的雕塑家,他说:“天使就在石头里,我只是去除掉了多余的部分。”在我们外行人来看,雕塑是增加;在米开朗琪罗看来,是减少,就是把没用的部分拿掉。
1927年,有一个叫作凯奇琳的建筑师做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空心砖。过去砖头都是实心的,就像长城上的那些砖头,但是根据力学的研究,砖头的承重只取决于四边,中间的心是起不到承重作用的。空心砖的发明一下子帮我们节省了特别多的材料,对于地球的环保、经济的节约、对于墙体的轻质性,都有很多的好处。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的过程中,每天的知识是不是都在增加,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当你要真的接近道的时候,真的应用这些知识、用在生活当中去做事的时候,你要不断地简化、不断地减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到最后不做了,这个道都能自然地运行。老子多了不起,他在250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减法的思维。
但是,加法跟减法,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讲哪个好、哪个不好,这两个要相得益彰。想想看,如果没有金字塔、没有长城、没有哥贝克力石阵,人类的文明是没法一代一代地演进的。因为增加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得知道不能省去哪个部分,得知道要让加法跟减法相得益。
但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陷入忙碌的陷阱。你会发现自己越活越累,我们挣了这么多的钱,比50年代的祖辈们生活得富裕多了,但是我们怎么变得越来越累了呢?
以前的我们都还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再看看现在的孩子,除了上学就是补习班上课,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大自然的乐趣,甚至还出现“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再如教育孩子成长就是一个典型的复杂体系,如果在这个复杂体系中,我们事无巨细地把这个孩子管好,肯定会全家崩溃,谁也受不了,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但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无条件的爱、终身成长的心态以及价值感,我们把这三根支柱找好了,孩子就会长得非常愉快。你也开心,也轻松,孩子长得也幸福、快乐。
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我们英语教材中有“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中文意思是“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这叫“3R原则”。用减法的方式减少地球的碳排放,甚至光减少都不够,我们还要有意识地从空气当中捕获这些碳,所以现在森林除碳和固碳技术都越来越得到重视。
孩子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为什么写作业写得特别慢?为什么有这个坏习惯、那个坏习惯?因为他头脑中大量的心智带宽,都被父母巨大的压力给占据了,他每天花了大量的精力跟父母做斗争,在想着怎样才能不被揍。如果孩子在家里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环境,他根本就没精力学习。
所以我们要学会思维反转,学会拓展、减少,提炼和坚持,我们才能真的把减法这件事越做越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
(读《减法》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