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素养是积淀的,也是创新的
教育素养是积淀的,也是创新的
读第87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我去听一位生物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讲解。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是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概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
“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
“你跟一群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我们州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给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同学们问道:‘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技巧”。
以上三个例子是苏霍在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时提到的课堂情况。第一个例子是说明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性的,第二例子是说明教师备课的知识储备和情感投入的问题的,第三个例子是说明师生思维互动的至高境界的。我把这三个例子从原文中摆出来,就是要告诉各位同事,教师上课不会说不行,不认真说不行,不研究学生的心智特点不行,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教育素养了。
查阅百度得知,素养,是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古语言,“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可见素养的重要性。我们所熟悉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教育素养,本文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应该是为教学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教育修养;我朴素地认为,教育素养就是平素的教育规范的养成。现在,素养提的比较多,几乎代替了过去的素质一词,我想,素质是侧重于本身水平、能力和特点的,一个“质”字体现的是结果的特性;素养是突出的是日常规范的养成,一个“养”字体现的是过程的特点,素养的提升必将带来素质的提高。正是这样的认识,我对苏霍这篇建议文章的感悟题目定为:教育素养是积淀的,也是创新的。
苏霍在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教育素养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何为深刻的认识?他解释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关于这一点,苏霍在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就提出了教师具备知识与教给学生知识的比例,新教师到老教师的比例从至少10:1、20:1、30:1,一直上升到50:1,我们常说的教学“桶水论”大概源于此,“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教育素养是从教师的备课中就可以看出来的。苏霍认为,“教育能手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他们仔细地思索过教学大纲以后,就把教科书里有关的章节读一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这样等到上课时,教师所注意中心并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阅读至此,我想起一句话叫做“跳出教材看教学”,这就是教学能手的高明之处。实际上,越是这样的备课设计,教师的讲授越是清晰的,同时还能够关注到不同学生的情感反应的,并且能随时加以调整教学策略的,甚至是个别关照和耐心辅导的。很多教学有成的教师应该都有此种感觉,这也达到了苏霍的评价,“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先教材知识,再情感关注,讲课直接诉诸理智和心灵,直到让知识成为学生的一种信念,是苏霍教育素养的最纯正表现。苏霍说,“所谓真正地有知识,这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在苏霍看来,教师教授的知识是学生经过深刻思考的,并且经过心智体验的,能增强自身荣誉感和自尊的,知识已经变成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素养相当于转化成了学生的知识力量。如果再加上苏霍前面提到的道德力量,两者相互递进,这就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具备以上的教育素养呢?苏霍提出了如下的五个建议。
一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苏霍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在此提议各位同仁再次阅读苏霍的第2条建议,我推荐的阅读广告语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我更想用“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来表述,我在第83条《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感悟中有体会,不多赘述。
二是创造性地积累资料。苏霍说,“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年比一年丰富起来,这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指的是教师劳动的工艺学。”“教师劳动的工艺学” 就是描述教师在积累资料,因为是“工艺”的,所以也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每年积累的备课笔记、演示文稿、典型例题、专题内容、心得笔记等等,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料,去粗存精,刷新使用,即为创造性地教学,相当于是教育素养的量变积累。
三是懂得育人研究方法。苏霍说,“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这里的教学方法有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道理,特别要注意观察学生做出判断是第一位的,接下来要有对应的教育方法。当然,施教过程中,还要有抓反复和等待花开的心。
四是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苏霍说,“教师 要时常去翻阅心理学书籍,以便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儿童的行为中、脑力劳动中、同学的相互关系中的这种或那种现象、这一或那一特点”。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必备科目,它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善于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能手,肯定是熟知学生心理学知识的。我们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操行评语以及班主任主持的班会、家长会的反馈意见,应该是来自于平时对学生的心理学观察和分析。
五是提升教师语言修养问题。苏霍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本文开头的那位生物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很差的,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课文的逻辑顺序,找出因果联系、质的联系、时间联系以及精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苏霍对此的理解是,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
以上五个关于教师教育素养的建议是需要积累的,也是很有效的专业成长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我认为,还有些教育素养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比如教师的合作教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文化传统底蕴、审美情趣等。学生现在搞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合作教研是与之对应的一种教育合作素养;信息技术已经融合到现实社会,教师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是与社会对应的一种教育信息素养;我国十九大之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就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这需要教师形成一种教育文化素养;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审美培养,不光是音体美或艺术学科,即使人文和自然学科,也需要教师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教师还要具备一种教育审美素养。
综合涵盖一下,苏霍告诉我们传统务实的教育素养,需要坚持下来;现代教育还需要创新的教育素养,需要加以探索研究。教师这些教育素养的积淀和创新,必将带来教育素质的提高。
最后,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让我们共同重温一下苏霍在第2条建议中的那个历史教师的课后体会:“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终生备课,既积淀,还创新,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