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篇性 开掘文言教学深境
朋友们好!非常感谢飞妹妹给我这样一个跟大家研讨学习的机会。在杏坛网研社中我一直默默关注着大家,认真学习大咖们的教育思想和言论。在这个大家庭中,我是后进生。不过,我会努力跟上大家,一起享受走在路上的充实与美好。
我和刘飞老师同在许昌市余映潮名师工作室,经余老师面授耳提有两年了,深深叹服余老师为学、为师、为人的高风雅趣。《论语十二章》的课堂教学,我在书上读过,也有幸于去年11月14日观摩了现场展示,感慨良多,久久难忘。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精彩点评,更觉精妙贯通。下面,我跟大家聊一聊我的所思所获。
聚焦篇性 开掘文言教学深境
——余映潮老师《<论语>十二章》课例研习
文言文教什么?理想中,当然是文言并举、言文兼得。而实际教学中,“因考定教”几乎是普遍现象。考试考词句翻译,教学中就重点强调、反复练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就是背诵和翻译,自然望而生畏。文言文教学,教得冗沉,学得机械,成了语文课堂中不可承受之重。
文言文,从文章体式来看,多属于古代散文,教材中所选皆为经典名篇,教学中应关注“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但每篇文言文又有各自的文本特质,即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篇性特征,这就决定了采用的教学手法要有所不同。大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会思考体式特征而忽略了篇性特征,或死于章句或废于清议的现象屡见不鲜。
《论语》作为第一部语录体散文,汇集的是不同时空、不同语境的对话或言论,篇章短小而相对独立散松,语言凝练而精妙警句迭出;没有妙趣横生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一以贯之的主题,章句间闪烁的是传承了两千多年、塑造了民族品格的思想光华。
作为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的文言篇目,如何在建构语言的基础上落实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余老师的《<论语>十二章》一课是范例,更是高标。余老师深谙文本的体性与篇性,坚守“技能训练”“课堂积累”“诗意手法”的教学主张,以传承文化为意脉,以精读训练为重心,以实践活动为形态,带领学生兴致盎然地沉浸在“文”与“学”的深境。
一、意脉相承,以文化人
文章有了意脉,便会形散而神聚;教学有了意脉,便会浑然一体、美美与共。对于内在结构相对散松的《<论语>十二章》,余老师用略读和细读两大板块架构联结,板块间有一条明晰的意脉,即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这两个板块由面到点,由宏观通览到微观品析,教学节奏疏密有致。
略读环节,是以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笔记为主要活动。余老师主张“利用课文练本领”,课文就是学语言长知识的媒介,所以进入课境后,余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学习本课将会有五种收获(许昌现场听课版):激励志向、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积累语言、训练能力。前四项是略读环节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方式是诵读、笔记。教师诵读,学生齐读;听读之外,绝无旁逸斜出。在口诵心记之中,圣人的思想精华慢慢浸润了学生心田。可以看出,略读活动就是语言积累,就是文化濡染。
细读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很有讲究。《<论语>十二章》每个篇章若深入研读,都有醇厚精深之内涵。我们日常教学,常常直奔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归类整合而去。余老师在众多语篇中,精选关于颜回和自己追求志趣的两章。细细揣摩,这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略读环节前后呼应,息息相通,共同组成课堂“意脉”。如果说,略读环节是从“面”上了解了《论语》的文化品级,在学生心中植入读书的种子,那么,细读环节就是从“点”上深入学习圣人的人生追求,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注入丰厚的营养。这样点面结合,一脉相通,整节课学生就浸润在“文”与“道”的光辉之中了。
二、细读品析,疏密有致
余映潮老师认为一节“好课”要关注精读训练、关注技能训练。其中,语言品析能力是余老师强调的主要训练内容,也是学生最需要的阅读品析能力之一。语言品析就是字词品味,句子品评,文段品读;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句义,品味词与句的表达作用,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论语>十二章》一课,余老师着眼篇性特征,设置了三个不同的话题,既各自独立,又呼应联通,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品析文段。“颜回篇”的话题是“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孔子篇”的话题是“此章是这样生动表达孔子的志趣的……”用不同的问法,落点都在表达手法的品析上。而“颜回孔子篇”则用“这两章都……”这一话题,则从内容到手法全面研读整合。
从教学手法来看,每个小环节以“……篇”命名,统一而别致,又相互呼应;“颜回篇”与“孔子篇”形成比照,带动学生反复研读,增加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提升大有益处。前两个环节与最后的“颜回孔子”篇又形成分总关系,灵动且富于变化。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上乘的书画文章追求此种艺术效果,高妙的课堂教学亦有此种讲究。从教学节奏来看,余老师的课,略读活动舒散自然,师生沉浸在诵读之中,颇有古代私塾之风;细读环节三个篇章层级攀升,思维强度持续加大,对话小结容量颇丰。整节课疏密韵致,开合有度,充满诗意之美。
三、聚焦篇性,多样积累
《论语》是古时儿童开蒙的必读书目,言简意赅,精深博大。其中充溢的名句格言成语,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生活语言;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智慧,耐得住不同生命阶段反刍回味。教学《论语》,应重在积累,重在记忆,为学生铺染生命底色。
这一课的教学,如果用王君老师的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理论来审视,很适合做积累型文本教学。而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聚焦本课的篇性特征,用多样活动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所谓“积累型文本”,就是把一个文本当作一个比较纯粹的语言材料素材库来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把积累语言材料作为第一层面的教学目标。关于语文课堂积累,王君老师曾说:“谈到对学生积累习惯的培养,绕不开的大师级人物是余映潮老师,他老人家在这方面做得最扎实、最灵动。在他的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积累’的思想,在实践方面,他也有超越常人的探索。”
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余老师把与课文有关及课文中的丰富语料资源,归门别类地呈现出来,供学生积累识,角度丰富,内容周全,增加学生的语文经验。开课即进行文学常识积累,有孔子及《论语》的背景材料,有语录体的文体特点,有脍炙人口的成语呈现;接着进行句子积累,略读环节巧设激励志向类、陶冶情操类、启迪智慧类等多个角度归类整合;细读环节,“颜回篇”“孔子篇”让学生自读自讲,进行了重点词语的积累。语料的积累决定着语文素养的发展,课内外结合扩大了积累的功效。
我们很多老师也注意到了课堂积累的设置,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和课文中独特的语汇筛选提炼出来,或浅尝辄止,或浮于表面,或旁逸斜出。积累不是课堂的刻板形式,最终目的也不单是记忆,而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论语》这部经典,是天然的语言素材库、思想素材库、情怀素材库、文化素材库;《<论语>十二章》这一经典节选的教学,巧设角度积累,多样手法积累,不仅奠基了课堂高度,更融文化传承于课堂细节之中。
汲安庆教授说,着力于篇性特征的发掘,可以饱览言语表现的各种迷人风景。统观余映潮老师的文言教学,每节课都有曼妙精致。究其原因,余老师始终立足语言的建构,着眼在文化的传承,心中装着学情,眼前聚焦文本篇性。余老师的文言教学既稳健厚重,又生机跃动,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反复研读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