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校”还是“陪伴”,请慎重……
昨天,在和家长沟通时,家长以孩子是住校生为由,理直气壮地推脱自己的养育之责。今天又想起这个事时,就想再说说关于住校的话题。
我们县,从2009年撤点并校后,全县保留有两所初级中学,地里位置都很便利。这个举措,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发展,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按说,是一件让人欢喜的事。可是,慢慢地,我却发现,政府的这个惠民政策让很多应该承担养育之责的家长,有了光明正大推卸责任的理由。让一部分不需住校的孩子,也成了住校生。
今年,9月1日报名时,10班的学生信息是我录入的。从户口本上看,部分学生确实是范围之内的住校生。可,周五放学时,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走在回家的路上,总是能碰见原本应该坐校车回家的学生。一问,学生才吞吞吐吐地说,他们现在在县城有房子,家长就在县城打工。奇怪他们为什么会住校时,边上就有家长说:“我一天忙的,哪有时间管他。让他住校,还能在学校写写作业。回去了,么人管啊!”再一打听,各班似乎都有这样的情况,而且理由大多相同。
现在,条件好了。农村人,在城里买房子的不在少数。很多人,买房时,理由估计都跟孩子有关系。可,当孩子需要他们静距离照顾时。一部分人,却是想尽办法把孩子推到学校。也有在县城以照顾孩子为由租房的,然而照样有部分人把孩子推到学校。理由也没什么新鲜的,依旧是个“忙”字。大家一天忙得顾不上给娃做饭,没时间管娃作业的事。所以,就塞到学校吧!其实,背过家长,询问时,这些被家长变成住校生的孩子,十个有九个都表示他们想和父母住在一起。听着他们落寞的话语,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的心,总是闷闷地痛,同时又深深地无奈……
我的儿子初中是在宝一中上的,这个学校在宝鸡地区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当时,儿子的班上一共有66个学生,可住校生总共不到20个,而且还有好几个是半宿(中午去宿舍休息一下,下午下自习后就不住在宿舍。)全宿的,也就仅仅只有11个。学校面向全宝鸡市招生,周边十二个县区的孩子都有在这里就读的。
有个朋友的孩子在西安铁一中上学,上次在火车上碰见时。她说到孩子班上50几个人,住校生才不到10个。西安铁一中,招生范围更广。
我今年所带班级共两个,九班46人,住校生34;10班45人,住校生29人。两个班,共91人,而住校生就63人。我们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周边的三个乡镇。
三个学校四个班级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区别在哪。
城里人,想尽办法陪孩子读书;山里人,想尽办法送孩子住校。原本,山区与城里的教育资源就存在很大差距。现在,我们不奋力追赶,反而尽力推脱。那,我们山里的孩子还怎么可能与城里孩子竞争呢?要知道,中考我们和宝鸡市的孩子用的是同一套题;高考,我们和全省孩子用的是同一套题。大学录取时,不会因为你是山里的“住校生”就另眼相待!
学校提供住宿,是为了方便确实需要住宿孩子的学习,绝不是给想推脱养育之责的家长提供方便的。孩子的成长,是一条无法逆行的单行道,走过了就无法回头。《朗读者》有一期以“陪伴”为主题词的节目,节目中董卿曾说过:“陪伴,是一个很温暖的词,陪伴是一种力量……”杨乃斌的母亲,为了能让他会说话,成为了他的同学。16年,5840天,34560个学时,她用陪伴创造了一个奇迹。可见,陪伴是无法被取代的一个存在。
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永远没有捷径可走。老师有老师的职责,家长有家长的作用。谁都取代不了谁,二者需相辅相成。究竟是“住校”还是“陪伴”,家长需慎重选择。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衣食无忧。想想这些被家长硬性推到学校的“住校生”,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的心里感受。其实,初中生活也仅仅只有三年而已!
所以,忙碌的家长们,请将你们的时间分出点,匀给你还没长大的孩子。请在有能力和孩子一起相聚的时候,珍惜彼此相伴的时光。因为,陪伴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存在,带给彼此最温暖的力量……
“住校”还是“陪伴”,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