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做教师村小教师成长计划

听名师说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2018-06-12  本文已影响129人  清河061孟晨曦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评价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最近的阅读中,听名师解读“好课”,并为此做了整理。

听名师说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针对“好课”,国外有专业评价标准,如美国“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开发的标准

标准1 ——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标准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标准 3——情境性学习:教学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 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

标准4 —— 挑战性教学:教学应具有挑战性, 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

标准5 —— 教育性对话:教师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教育性对话

张民生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认为: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学了还想学。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从师生提问质量可看出深度。

4、一堂好课应当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听名师说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特级教师李镇西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就是“有趣”加“有效”。

有趣,就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

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们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

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没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如何才能达到“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言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而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

听名师说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而是学生参与、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向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它是有意义的课,一节扎实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效率表现在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效率的高低有所不同,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整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给人启发。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叶澜教授说:“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我们应努力追求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性活动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反问自己:

1、少教多学:课堂上“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学生该做的做了没有?学生该想的想了没有?学生该说的说了没有?”

2、学得愉快:有多少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学生兴趣持续时间多长? 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3、考的满意: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学效率=师生教与学的收益/师生教与学的投入。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从时空上看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上;从成果上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效果能使学生有较多得益,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上;从关系上看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高效应,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上。

听名师说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怎样使自己的课成为“好课”?

饱满的教学热情、独特的教学风格、渊博的知识才能、精湛的教学技艺、出众的气质风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好课是需要打磨出来的,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性,有“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哪能上不出的好课?

1、充电学习

成功者不是经验丰富的人,而是变革速度快的人,是学习能力最强的人”。新时代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研究知识;要练就一定的专业能力:包括通用能力、学科能力、课程与教学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还要具有专业精神:包括专业态度、工作责任、创新意识、信念理想、价值观念等。

我们要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注重阅读跨学科、跨行业的书籍,丰富和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

2、同伴互助促共进

教师互助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群”的成长。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两人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两人彼此交换各自思想,那么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同伴互助就是通过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如果只是单枪匹马,我行我素,那他就可能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就必然存在很多不为任教者本人所知的“盲点”。相反,如果进行同伴互助,那他就能拓宽视野,增强经验,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同伴互助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备课中有,说课中有,讲课中有,作业中有,课题研究中有,平时交往中有,应该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伴互助,不仅表现在同学科,也表现在跨学科,没有同伴的互助,难以在本学科中有所提高。同伴互助不仅是老师这个职业的需要,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真正的互动,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发展。

3、自我反思促成长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新课程也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的实质是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对话、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观察者的“我”之间的对话。对话常常要自我提问,自我求解,自我完善,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左右了?在这个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怎样才能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为什么我这一句伤了这个孩子?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对话,就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就能趋于完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入职不到一年的我,在教学方面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学习如何上好常态课,如何将常态课优质化,如何将优质课常态化。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常态课,它是一种自然、真实状态下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在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下的双边活动,是常态下的公开课;优质课作为常态课的模板,既是对常态课的超越,又最终以常态课为依托。而一堂优质的常态课,功夫不仅在课内,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在课外认真解读教材、认知教材,驾驭教材,真正的过好教材这一关,让自己融入教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智慧,那就是课后的反思与改进。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优化常态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