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书友会灵瑞分会日更大挑战人民广场

古文观止 || 吴子使札来聘(一)

2024-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本篇是对《春秋》中“吴子使札来聘”这句经文的解释。

在长达近三百年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过激烈的兼并与争霸战争,最后只剩下较大的几个国家,他们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春秋这个政治舞台上不断地变换角色。

春秋末年,这一时期剩下的大国中只有秦、晋、齐、燕以及南方的吴、楚、越三国,而南方的这三个国家都先后成为霸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蛮夷”。

因为南方的吴、楚、越等地经济、文化要比中原地区落后许多,因此受到中原各诸侯的歧视,他们称其为“蛮夷之邦”。

就是在《春秋》当中,也有这么一个特点,当提到吴国时,只是提及国名,而不提他的国君和大夫。为何?这就是《春秋》笔法。

因为,在中原的各诸侯眼里,吴国乃是蛮夷之地,他不配拥有国君和大夫,所以不提他的君臣。就是说你和我们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不是一个阶层的人,这里面就暗含了一个鄙视链。

但也有例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吴子使札来聘》,这也是《春秋》当中的记事。

这里面提到了吴子,就是吴国的国君。公侯伯子男,因为吴国是子爵,所以称其国君为“吴子”。

札,派了札这个人,来聘就是出国访问。也就是说它派大臣来了,这是吴国的大夫。

从这句可以看出,这里既有君又有臣,跟其它地方记载吴国不同,这显然是另眼相看,表示遵重。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春秋》的作者改变了观念呢?是因为季札,一个蛮夷之邦的完美公子。

《公羊传》认为是季札的行为可敬可佩,令人折服,因为他的存在,提高了吴国的威望和知名度,让其它中原各国对吴国刮目相待。

关于季札,之前我们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过他,在《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季札观周乐》中都有他的身影,尤其在《季札观周乐》中,他的聪明才智,远见卓识,以及超高的政治预见性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令当场的各诸侯对其青眼相加,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这篇文章中,既然又提到了季札,我们不妨再简单聊聊他。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那个,他天资聪慧,又潜心儒学,饱阅群籍,有才学,有德行,年纪不大便已贤名远播。

吴王寿梦对这个小儿子是十分的器重,并把他作为储君的不二人选,他的三位哥哥也十分赞同父亲立贤优于立长的做法,且都真心愿意辅佐这个弟弟。

虽说,吴人自称太伯之后,且在吴王寿梦时已经称王,但因不懂礼仪,不知礼乐,始终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

寿梦十分崇敬中原的文化和礼仪,一度想融入中原文化,并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夙愿。

季札自小便受到寿梦的影响,所以对中原的礼仪文化十分的向往,他潜心修炼,课习礼乐,为的就是早日实现父亲的夙愿,融入中原文化,让中原诸国接纳吴国,并对其刮目相看。

那么,在《春秋》当中为什么对季札如此认可看重,并因为他改变了对吴国的态度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