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交流分享

只为让教育更有价值

2022-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遇见0331

春节里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跟随小尘老师一起共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这本书,共读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更有目的性,同时通过分享使得读书更会和自身实际相结合。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再回看它的目录,感觉脉络清晰了很多。

开头第一章题目是:写作·启动专业成长,后面八章都是作者给出的一些具体类型的写作建议,最后两章一个是教给老师们如何投稿,另一个回扣开篇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可以说,作者的谋篇布局很清晰,我们在学习时也会很有针对性。比如再写教后记和观课记的时候,就可以在去重点地、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想要写学生故事,就可以从第六章去寻找一些灵感和建议。

放下这本书,我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是想通过阅读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写作方向,也趁着假期,趁着小尘老师和大厦读书发起的这项活动来约束一下自己,学起来,读起来,用起来。参与下来我觉得挺值的,因为有一个群体共读,还有领读活动,可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来参与和分享,发表自己的感想。有一群人一起走,的确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加入团队和成长圈子,是我们经营精彩教育生活的好办法。年前期末考试结束后,我看到教育行走的各个圈子和团队都开始行动起来。有普利辉老师组织的县域《教师的使命》分享团队,有小尘老师组织的“寒假共读——一起写吧”,还有刘霞辉老师组织的一周两次的《教师的情调》读书分享。因为大家都放假了,明显能够感受到老师们积极报名参与的热情。而我也有幸被“裹挟”着参与其中,如果是原来是不是早就想处于躺平状态了。这样做也许会很累、很紧张,可是精神上却是愉快而充实的。

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想到写作?

第五章第一篇的题目是《一线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桥在哪儿》,看完后我得到的答案是拉长“理论短板”。怎样拉长呢?也就是说怎样走过那座桥呢?结论是记录教育生活,提取教育现象。

2019年四月,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吴松超老师在这本书的第五章《写教育生活》中用很大篇幅提到的孙明霞老师。我把这本书提到明霞老师的部分起了一个总标题:《经营精彩的教育生活》。

什么是“经营”?“经营”就是无中生有,就是没事儿找事儿,就是自找麻烦。

经营教育生活就要让教育生活丰富精彩起来。要有终身学习,不断充电的意识。调整自己的教育生活背景,突破原有的生活世界,给自己的教育生活,一个更广阔的奔走天地。学习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对未知的感知教育生活中有了学习就不断会有惊喜出现,因此能了解我们之前不了解的世界,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对比中引起反思。

在明霞老师的影响下,我从2020年9月1日开始加入了由小尘老师发起的第一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开启了自己的写作打卡之旅,从此没有停歇,一直“笔耕不辍”。不敢耽搁一天,生怕有一天偷懒就会不再前行,让自己回到躺平的悠闲时光。每天写点东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然也有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这个时候看书,从书中汲取养分和资源就是很不错的选择。

第3次追问:为什么要坚持写?

我想这个答案就在这本书的一头一尾。这本书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教师做一辈子教育工作,没有沉淀一些故事留下一些文章,那教育人生也会显得干瘪、黯淡无光。

教书二十几年,似乎只有从写作开始才真正启动了我的专业成长,而要坚持写下去的目标,功利一些讲,我想让自己的文章将来能够在报刊上发表,更合适和贴切的答案是想获得自我的成长和自我认同。

曾经的我从2009年到2021年,连续当了12年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前半程,我的教育热情、教育的创造力应该是非常丰盛的。非常可惜的就是只有到了最后一年,我才用拿起笔用文字记录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以及我在课堂中的一些反思和举措。应该说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但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能够从现在开始有这样的反思,或者说能够开始有所行动,我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还是幸运的。

记得上次我在点评董丹老师的分享时也提到过,也许我们依然每天在重复的做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等这些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可是因为有了阅读和写作,我们看待事情的视角和心态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通过写作,我们真的会不自觉的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在教学中着手改善。作者吴松超说如果这样的话他的课堂教学就会向着有效教学走了一大步。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教师如果屈服于环境、对自我专业成长的干扰,那么选择“最轻松”的备课方式,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但同时他的职业生涯将无法避免“工具化”的命运,“人格”和“精神”上就与“高贵”、“自由”无缘了。

其实老师们不是“屈服”,而是渐渐被“同化”了。学校也要求青年教师写反思,我年轻的时候也写过,但是那时的自己大部分都是在“应付”,因为周围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写反思就是在浪费时间!如今自己早已经过了被重视的年纪,却开始醒悟,开始“折腾”。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折腾自己”的时候,我可以告诉他这个答案:为了让教育更有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