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微公益社会热点想法

李朋云英语工作室研修‖让我们在细读上多下功夫

2023-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蒲公英_0477

文/梁树丽

网课学习

周三(11月29号)晚上我在腾讯会议上听了西南大学李力教授的讲座《阅读过程的模式及英语阅读教学》,结束之后,我又根据李朋云老师分享的截图内容整理了自己的笔记,从晚上七点半到晚上十一点,我都处在学习之中,这个过程虽然累但收获满满的感觉却让我倍感踏实与欣喜。

我经常说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但是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的知识储备必须追求The more, the better才行,更何况是“大家”的课,我们更要追着学。

在李力教授的讲座中他两次提到“原因何在?师之过!”第一个“师之过”是指我们在讲阅读课的时候总是会盲目跟风,在授课或者说课时,都喜欢给自己的教学贴上“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content-based learning”以及“critical thinking”之类的“标签来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个“师之过”批评我们是懂英语的文盲,我们在处理教材材料时总是囫囵吞枣,造成学生学习时不求甚解,我们过于浮躁,追求功利。

语词细处觅大义:追忆正在逝去的外语细读教学传统。这句话就是李力教授要传递给我们的主题理念,也是他最希望我们英语老师去做好的阅读模式。

在我们的中考英语试卷中,阅读题的分值是40分,这个分值是占英语试卷总分值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对阅读高度重视,因为阅读是目前外语学习的主要手段,我们必须对阅读和阅读教学深入研究。

李力教授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方面是扩大输入源,比如小学开展的分级阅读;另一方面是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深挖文本内容。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人只想追求“术”,总想速成,但是如果我们不懂“道”,那么我们学再多的“术”依然只是纸上谈兵。在李力教授的讲座中,我再次感受到阅读专业类书籍的重要性。比如李力教授提到的Bottom-up(自下而上模式) ,Top- down(自上而下),Interactive(交互模式),图式等等这些概念,这些都是我的阅读盲区,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些名词的解读,所以我愈加感觉到自己在专业理论阅读方面的不足。

听完课后,我再一次查这些词的定义,我们习惯“是什么”,但是我们很少去关注“为什么”,所以我们的思维层次只能是在浅层区。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自下而上”的模式,先从单词开始,再学习句子语法,最后才是语篇,这样的学习模式适合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比如我现在教的蜗牛班可以用,但是这种教法的缺点就是学生过度依赖词汇,而我们也很容易把学习词汇当做重点,从而忽略了语篇的整体性,不容易形成大局观。

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可以让读者从文本获取三类信息:文字,句法和语义,这种模式可以形成高层次认知,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但这种模式适合英语程度好的学生,对于班上成绩中等或差的学生来说弊大于利。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交互使用。

李力教授在谈到英语阅读三模式的时候,他不仅给我们补脑了很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通过实操引导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我非常喜欢这种互动学习的模式,它总是能让我们在看见需要成长的同时也更深刻地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目前常用的阅读教学模式PWP中的skimming和scanning,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哪些情况适合使用跳读和扫读,我们只是跟着“时尚”走,因为大家都在用,所以我们也要用。但李力教授告诉我们这两种阅读模式不可能让我们理解文本的全部内容,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更不能让我们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我非常赞同李力教授提出的“细读”观点。就拿我们读书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我们习惯很快完成翻阅,然后知道一个大概意思,对于休闲娱乐这样的书,我们可以这样,但是对于课标这样严谨的书,如果我们不能静下心来细读,品读与反思,我们很难消化吸收。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英语,不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如果我们只是图快的话,学生就会浮躁,就更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如果我们老师过于浮躁,我们也很难静下心来做教育,更别说静待花开,所以我们不能做懂英语的文盲,更不能因忙致“盲”。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遇到一篇好的阅读文通常我会讲上三四节,一节是“远看山有色”,一节是“近听水有声”,一节是“要识庐山真面目”,一节是“迁移创新实践中”等等,虽然这样的教学进度会很慢,但是学会比学过更重要。

任何阅读模式都离不开对文本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都离不开细读,所以我们要在细读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选择最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理论修养和语言修养,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盲目追新,守住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才能寻到最正确的方向。

当然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更应该认认真真多读点书,真正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提升我们的英语修养,增强我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当然我们还必须在细读上去下功夫,从what,why和how 三个方面去认真研读语篇。

李力教授告诉我们英语核心素养必须建立在对语言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没有理解,何来思维,何来素养?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英语,并在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意识、语言能力等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是显性的,而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在多数情况下只会是隐性的,是浸润式的潜移默化。如果我们对英语教学本质的认识不清,就容易在教学技巧和教学程序上贴“标签”,去走秀,我们就会变成懂英语的文盲。

所以,让我们在细读上多下功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