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一定是解读文本的法宝吗 ——《走向理性与清明》读书笔
今天又读到一个大开脑洞的观点,有理有据,服!!!
《走向清明与理性》第三章第二节《阅读之祛蔽》第一段就提到:“尽管阅读无处不在,尽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阅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阅读理念总是合理的,我们的阅读方法总是有效的。相反,那些暧昧、糊涂和错误的阅读理念,时时在烦扰着我们。”这两句话震到了我,因为我还真没质疑过阅读理念,我一直认为只要提倡阅读就是对的。
接着作者指出,教育视域下的阅读应是以求知或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阅读,即思辨性阅读。学校的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主要路径。所以必须辨析五个阅读理念。其中第一个就是要辨析清楚“直面文本”与“关系折射”的理念。“关系折射”的核心就是“知人论世”。
从字面上看“直面文本”“关系折射”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作者打了一个比方,我顿时清晰明了。好比吃一个鸡蛋,我们研究琢磨这个蛋的颜色、大小如何?好不好吃?营养怎么样?这就是“直面文本”。如果我们研究这个蛋是哪类母鸡生的,从母鸡的角度去研究鸡蛋的营养价值,这就是“关系折射”。我们常用的“知人论世”就是“关系折射”。
我们研究文本就存在这两个途径,以文解文,从文本本身入手,这是直面文本。从作者个性,写作背景,甚至别人的评价入手解读文本,这就是“关系折射”。作者认为“关系折射”存在收益的同时,也存在风险。如:解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多人联系大革命的背景来解读,就引发一场语文教学的公案。我们认为李白的个性是“潇洒飘逸”,“狂傲天真”“轻视功名”,但他也有不少诗不“潇洒”也不“轻视功名。所以“知人论世”的解读有时也会出错。
解读朱自清的《背影》单纯从文本本身去解读,又解读不到位。很多作品又必须借助作品与外界的关系才能理解到位。
所以我们必须:“直面文本的同时,以关系折射为辅佐,这样的阅读,培养的才是学生尊重文本、寻求理解、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性。”
并不是所有文本都必须“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