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今天如何做教师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2018年度期末叙事——回首是处,不觉已醒

2019-01-10  本文已影响925人  牵着蜗牛去旅行1

干老师在他的文章——《2018,先说点什么?》中写到:

我们点灯,不是为了照明,因为我们自己是亮着的。
我们烧火,不是为了取暖,因为我们自己是热着的。

看到这句话,我的心头为之一颤,似乎这句话和我的2018产生了共鸣,是啊!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教孩子积极向上,教孩子追寻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孩子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而我们是否在追寻?在向上?我们是否成为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中心了呢?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做出榜样?

雷夫老师说过:你所期待的孩子的样子,必须是你的样子。

我想说:

“想要点亮孩子的生命,自己先要成为一盏灯!”

如果让我送给自己已逝的2018年一个词,我最想送给自己的是——觉醒。

之前的自己虽然看似很努力,不过大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罢了,每日重复的常规工作早已让我学会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何意义,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会到达何方。

这一年,似乎是自己真正开始觉醒的一年,似乎是自己主动上路的开始。

上半年的心路历程,就不多做赘述了,(一切见于随笔——再度归来,我心依旧)再度回归,或许就该有个新的开始。

九月,又一次踏上新的征程,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教师节,这个教师节我过得诚惶诚恐,因为,过了三年保护期,过了最初的职业探索期,由新老师逐渐过渡为相对成熟的老师,接下来,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班主任?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学科领头人?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整整一个学期,这个过程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发现自己,否定自己,寻找自己,至今仍是……

1.语文学科——尽力发掘课程的魅力

在我所有的角色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老师这一角色。有时候真的觉得做一个单纯的语文老师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和孩子一起朗诵一首诗歌,一起穿越一本经典,一起玩味一篇文章,一起交流一些时事,此之谓人生之大乐也。

这个学期的晨诵课程是我四年来最有感觉的课程。上大学时,我就十分喜欢顾城的诗歌,那种纯真而又忧郁,忧郁而又坚定,那种在伤痛中仍旧不忘记寻找光明的信念让我颇受感动。

从初秋到深秋,每个清晨,无论阳光抑或阴雨,我和孩子们总要先一起唱响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这是我为顾城的一系列诗歌寻找的我认为最合适的前奏音乐,在我看来,顾城就是当时那一片黑暗夜空里最亮的星。时代之于顾城是不幸的,或许,恰是这不幸造就了诗人,恰是这不幸又毁灭了诗人。

他不能在心爱的白纸上任性地作画,所以,他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最后一首顾城的诗歌学完的时候,我告诉了孩子们诗歌外的顾城真实的结局,对于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而言,太过真实的事实的确有些残忍,孩子们脸上满满写着不理解。但经历过顾城诗歌旅程的浸润,孩子们似乎沉淀了许多。

和诗仙李白的相遇,可以说是本学期最值得记录的幸事之一。 仅仅20多首诗,我们看到了才华横溢的李白,狂放不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我们感受到了李白的梦,李白的爱,李白的痛。

的确,李白是痛苦的,曾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却也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忧伤,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却也奈何不了“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岁月。

时代之于李白又是极其不幸的,但诗坛之于李白却是极其大幸,正因如此,李白的诗歌才能穿越几千年的时光而存活于人们的心中。

几乎每首李白的诗歌学完,孩子们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甚至有一次晨诵课下后,几个孩子大叹“唉!这么快就下课了,时间过得真快!”我内心大喜,证明李白的诗歌是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被孩子们所认可和喜爱的以致下课后依然不舍。

其实,从孩子们的诗评中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李白的理解和热爱,每次写作课,我发给他们一张纸让他们去写诗评,那是他们最高兴的写作课,因为他们有话可说,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还要再来续纸。或许,这就是李白诗歌的魅力吧!

对于美好的诗歌,让它们的芬芳得以四溢,让它们的价值得以实现,最好的方式无异于在一场富有仪式感的诗会中,用最恰当的声音,最饱满的情感,传递给最需要诗歌浸润的生命。

所以,班级常春藤音乐会,我将顾城和李白的诗分为两大板块,分别选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再度花费一周的时间反复精确训练,揣摩每一词每一句的情感基调,和孩子们一起再度穿越了两个不同时代诗人的生命历程。

感觉,酣畅淋漓!

顾城诗歌朗诵 李白诗歌朗诵

我十分珍惜我所接触的这些美好的课程,这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是一笔再也宝贵不过的财富。而这笔财富的挖掘者就是我们老师,带头寻宝的也是我们老师。如果,财富的价值不被认可,不被挖掘,对于学生而言将会是多大的损失啊!

本学期,晨诵课程的这笔财富,我是有意在挖掘的,虽说深度也没达到我理想的深度,却也一直在不断迈进。而另一个让我欣喜让我爱的便是写作课程了。

我爱写作,无缘由的爱,我也希望能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学期,我们把写作课程系统地分为了入格写作和自由写作两个板块。入格写作主要注重写作的形式,自由写作注重训练孩子的思辨能力。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批阅孩子的自由写作,因为不加形式的束缚,在每一篇写作的背后,都能窥见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一颗颗鲜活的童心。一个学期,孩子们每周两篇自由写作,从个人的学期目标到小组的发展计划再到班级的建设意见,从叙述自己的梦想,到发表对于幸福的理解,再到畅谈未来的生活,从班级的偶发事件到发表对社交软件的观点再到大的时政热点。孩子们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有时遇到好的观点和文章我会让孩子站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看法。但是,后来却随着事务日益繁多逐渐忽略了。因此,除了给孩子写上几句中肯的评价外,我对于孩子写作的激励系统做的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激励措施。孩子写了很多,产生了很多比较精彩的观点,某一瞬间十分触动我,但是一旦搁置不久就遗忘了。所以,下个学期,务必制定一套适合的写作激励系统。

自由写作

本学期的语文日课,总体而言差强人意吧!没有惊涛骇浪也无波澜起伏甚至没有暗流涌动,我知道这是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度过了新手期的手忙脚乱,似乎多了一些从容,虽然课堂表面进行的行云流水,其实孩子是缺乏深度思考,缺乏思辨的。这是我的问题,老师的高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高度,所以,接下来我要继续研读一些和专业知识有关的书籍,和文本解读有关的书籍以及和讲课有关的书籍,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

我心目中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热爱语文,其次热爱阅读,与时俱进,拥有独特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够驾驭课堂,带领孩子进行思维的穿越。

2019,先从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开始。

2.班主任工作——通过合作竞争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有同仁曾调侃过:班主任就是带领孩子过日子,把每个日子过好,过充实,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我感觉这个形容真的好贴切,和孩子们三年多的磨合已经让我们更有默契,更加坦诚相待,我是他们的老师,更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之前我的管理方式或许约束和控制较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自主性不断加强,四上开始,我的管理方式主要以放手、激励为主。其实,确切来说,我只是一个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以及游戏的裁判而已。

激励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采取以个人为单位的激励制,对于表现优秀的个人同学予以奖励,但这样的方式也存在弊端,那就是个别不善表现的同学或者学习略微吃力的学生会缺乏竞争优势,久而久之或许会失去动力和热情,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激励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思来想去,我决定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将性格各异,特点不同的孩子互相组合,四人一组,互帮互助,荣辱与共。

从小组成立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他们:“你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四名同学唯有团结协作,小组才能经营得更好!”

当然,一个团队的组建和发展自然需要一段磨合期,开始也有个别小组内部成员不合,互相指责对方,互相告状,甚至吵着要“分家”,我知道讲再多的道理也无济于事,那我索性就让他们分歧,给他们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再大肆标榜团结协作取得成绩的优秀小组,再让他们去抉择。

久而久之,小组内讧的事情就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现在,小组内部成员的问题,他们都能自己解决了。

对于优秀小组的激励,我向来都是秉着让他们捉摸不透的奖励原则,什么花生豆啊,从淘宝上淘来的各种新奇的小玩意啊,学习用品啊都是我的奖品,我把它们称之为“额外的奖赏”。因为,物质奖励只是外在的激励方式,孩子可能会为了物质而努力,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激励让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通过努力体验到自豪感和幸福感。从此,为自我实现而努力。

这些话,我每次发奖品时都会给孩子说,孩子们似懂非懂,但毕竟是孩子,哪有不喜欢小奖品的,喜欢奖品起码证明孩子还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凡事总要有个过程。

记得一次,我一时兴起把周奖励设置为:优秀小组将被邀请至我家吃饭,尝一尝我亲手做的菜。没想到,孩子们一个个热血沸腾,使出了浑身解数来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上课的状态,下课的作业全都不用我督促了。公布结果那天,他们异常兴奋,看着他们殷切期待的眼神,我只好把奖励对象由一个组提升至两个组。

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我家,第一次私底下和孩子们接触,又让我了解到了他们的另一面,女孩子们积极地帮我择菜、洗菜,男孩子帮忙打下手、端菜,几个男孩吃完饭后还抢着洗碗,尽显暖男本色。吃完饭后,孩子们一起坐着说笑,聊天,好不热闹!而且,通过这样的机会,小组之间的凝聚力也更强了!何乐而不为?

家庭聚餐

想为自己点个赞,这个学期将小组激励制从一而终地坚持了下来,没有半途而废。一项规则,只有人人心中有它,重视它,才可称之为规则,若只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只能称之为制度。规则只有被老师反复提起,反复训练,反复落实,反复反馈,反复执行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方面,引以为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举全班之力举办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常春藤音乐会,个中历程,也有详细记录,见于文章愿做你们生命的点灯人

所有的经历,美好的,心酸的,让我成长,如此,便好。

2019,继续做好常春藤教室的大家长,带着孩子们把日子过好,足矣!

大家庭合影
3.教研工作——格物致知,摸索中前进

四上的我,多了一个角色——教研组长。

其实,调侃一下我对于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我觉得自己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为了三百块钱,我要当教研组长!

说实话,起初的我听到这一任命时还是十分激动的,原因是工资可以涨三百!(请原谅我的世俗)三百对我而言可不是个小数额。而且,在我看来,这个职位无非就是传递思想,上交材料,安排任务而已,技术含量三颗星。所以,我欣然接受了这一天降的礼物。

(2)给我五百块钱,我也不想干了!!

始料未及,初次上任的我就遭遇了挫折,挫折源于开学初的教研组长说课,我满怀信心地展示我们修改的课件时,却对其他伙伴提出的问题无以应对。课件的衔接以及细节的处理太过跳跃,难以衔接。我的说课不得不停止,婷姐温和地给我说让我再去修改,我至今还记得她十分郑重地给我说:“亚敏,你第一次做组长,你们年级老师又多,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得好好努力啊!”

好多天,我辗转难眠,反反复复修改着那篇课文,推敲着它的设计逻辑。曾经以为的唾手可得的礼物转眼成了烫手的山芋,焦灼着我的心。是的,这就是我,心理素质极其不好,在乎一件小事,在乎别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在乎外界的评价。而我,自尊心又很强,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堪称完美。如果,做不到,我就会连续焦虑。

接踵而至的是更多的挑战:

*晦涩难懂的《我们是如何思维》的共读和整理
*马老师课堂实录的整理、评价和总结
*年级每周两次的小教研
*年级新老师的公开课
*课本作文课件的制定……

每周都在接受任务,每周都在迎接挑战,常常是按下葫芦又起瓢。为了晚上下班可以安心陪一陪幼小的宝宝,又把大部分的工作压缩到了午休时间完成。

这种极不适应的心理转变,让我无数次怀念之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教学生活,让我无数次有了撂挑子的想法。

(3).一百块都没有,我也要干!

第一次真正执行任务是整理马老师的课堂实录,并且通过整理试图总结出这堂课的背后的思想和理念。课余时间,我只好戴着耳机反反复复地马老师的上课视频,反复品读马老师的课堂实录,企图将这节浑然天成的课片段化。终于理解了什么是“格物致知”,万事万物只要不断地“格”,反复地研究,终究会有所得,哪怕只探求了冰山一角。

带着这样“格物致知”的理念,我又接受了制作作文课件的挑战,这一次真正地俯下了身子,潜心地搜集了很多资料,利用国庆假期加班做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件。但是,和聂校长交流后才发现自己的思路并没有和课标同步,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新的方向,却又意味着要删掉自己之前辛苦做的课件,所以我只好忍痛割爱,删掉了大半部分的内容,重新整理,又是半月,最后呈现的课件,不知是修改了多少遍的。

寻求真理的过程真的是极为痛苦的,谁也不知道每一次公开的呈现背后付出了多少思考、心血和否定,每一次鲜活地活着历经了多少痛苦的死去。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恰是这痛苦,思考,探索才让我有了成长。

聂校多次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要学习,要成长,要进步,要成为专家。”第一次听这样的话,觉得遥不可及。久而久之,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话,不断践行这样的话,不断说专家的话,做专家的事,慢慢地,虽未成为专家,却也逐渐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起码,再次接受挑战时,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

起码,再也不会浅薄地用金钱衡量自己的工作了。

有些心血和付出,有些踏踏实实的成长永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4)教研工作小结

如果,让我给这学期的教研工作打个分数,我给自己打60分。因为目前的状况离我所期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还相差甚远。当然,这和我自身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2019年,我希望自己能制定出一个系统的教研计划。让科学的计划作为教研工作的指挥棒。让所有的老师都对教研工作有所期待,有所建树。


4.个人成长——回首是处,不觉已醒

回首整个2018年,我十分感谢自己!上半年,奔波于一个小孩子和一群大孩子之间,业余时间还有幸参加了魏老师的培训,忙碌却也充实。

下半年,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早出晚归,孩子全由老人照顾,下班回家,只想葛优躺,一动不动。虽是辛苦,却也收获颇丰。

*

本学期主要通过共读的形式和伙伴们一起阅读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作品--《我们如何思维》,虽然读起来有些艰涩,但这本书给我们的思想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让我初步理解了反省思维,批判式思维的价值和作用。

其次是小教研组一起再次共读了干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二遍读干老师的这本书,这次读来更有同感,让我对新教育的框架理念又有了新的认知。

另外就是利用课余时间,有时候是孩子们静静读书时,我也拿起一本书和他们一起读,一学期下来竟然也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和课程相关的书籍,和李白课程相关的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痛苦》、《李白传》。初步开启了下一本哲学书--《批判式思维》的阅读,以及和下学期农历课程有关的常老师的《24节气诵读古诗词》。魏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差不多快拜读完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的职业浪漫期的阅读太浅薄了,缺乏好多书的浸润,因此根据魏老师推荐的书单,我给自己从哲学方面、专业知识方面以及教育理论方面各自选取一些适合自己的书籍作为2019年的必读书目。稍后列入2019年的成长计划,阅读之路道阻且长啊!

2018年度期末叙事——回首是处,不觉已醒

*写作

前面提到过,我喜欢写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这一年也陆陆续续地写了一些小随笔,多半记录在自己的简书账号上,虽然没有太多的好友关注,却也悄悄地存在着。后来,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被一个简友邀请进了一个由写作爱好者们自发组建的写作群,群里定期会发起一些写作活动,我竟在业余时间也参加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写作活动,并且得到了写作群里伙伴们的帮助和指导,虽然大家互不相识,却都坦诚相待,以文会友。

原本我给自己定的写作字数目标是今年突破5万,没想到竟然超过了7万字,着实让自己惊叹了一把,不说质量如何,起码是自己一字一矶如建高楼大厦般累积而成,而且还获得了一些陌生朋友的喜欢和支持,简书的粉丝竟然涨到了100+,一些随笔还被加入了简书专题栏。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但我已经十分自足了,许是敝帚自珍吧!

2018代表性的随笔整理:

村里的年味儿
再度归来,我心依旧
浅谈教师的撸袖精神
第四个教师节--写下明亮诗篇的第一行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牵着蜗牛去旅行
我们的五年
深度语文--永远不要小瞧孩子的深度
爱过,写过,足矣
愿做你们生命的点灯人
另有一些随笔收录在简书里,欢迎关注互动。

简书足迹

*培训学习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两次具有深刻意义的讲座,一个关于班主任工作,有幸听到了遥远的榜样--雷夫老师的分享,以及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各有造诣的卜老师、丁老师的分享,以致在后来的时间里还默默地在杨老师的学习论坛群里汲取营养。

另一个学习是关于学科专业的学习,那就是深度语文的交流论坛,这次论坛可谓是语文人的精神盛宴,开东老师的演讲,各位老师的授课,干老师、魏老师、谌老师的点评无不让人受益匪浅、如沐春风。

每一次培训学习后都会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太无知,太浅薄,感觉自己如一只忙碌的青蛙,跳来蹦去仍旧跳不出那口深井,而培训学习则如一剂强心剂,不断赐予我们跳出“深井”的力量和方向。


后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首是处,不觉已醒。

有人曾说:“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2018我的心方才觉醒,我的天方才破晓。

2019,我要伸手触摸黎明,拥抱太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