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艺出发,超越知识,指向复杂的情境和个人
今天聆听了陈文芳老师的共读分享第22讲《教师是个手艺人》。先简单概述一下主要内容。陈老师的分享从张文质老师对于工匠精神的思考,锁定了“手艺人”这个概念,展开深入的解读,1、手和心的创造,2、师傅教徒弟传承,3、手艺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教师安身立命之本,4、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
分享又进一步分析了教师教学的五重境界。1、按部就班,根据教材,学科组要求,亦步亦趋去做夯实教学基本功,扎实、细致规范,有助于今后的发展,入职三年左右的教师,找到高明、严格的师傅;2、得寸进寸,放慢脚步,能力和经验范围之内的微调整,和师傅的课有结构性何精神性相似;3、有板有眼;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比较透了,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长短板和发展方向;4、融会贯通,打破学科的边界和篱笆,鲜明的个人风格,道德情感表达,都构成了对学生的滋养,成熟型教师;5、随心所欲:个人风格、精神境界有其独特表现方式,鲜明的个人风格,称之为“人师”,心灵导师。
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导致了学生的代际变化的越来越丰富,所以当今的教师比任何的职业更加需要学习。教师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我觉得这个教师的五个境界不如说是五重境界。“五重”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人格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中的俄罗斯套娃的模型,也就是你的过去也在你的现在之中,教师的发展是连续性的、层递式的。
我更加喜欢佐藤学关于教师职业和成长的观点。为“非完全实现专业性的职业”,医生可以通过临床病例学习,律师可以通过判例进行学习,然而教师却难以通过案例推断某现象是何原因造成的——例证迁移并不是那么充分。教师的工作非常复杂,在这个教室可能成功的做法到另一教室却可能遭遇失败。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师职业并不是科学基础弱,而是“教师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层面比较弱。这就是教师和其他专业的重大区别:近代以来可称为专业的职业,其工作具有显著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然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要的是应对不确定性。
教师亦如是,必须不断内省、反思,依据习得的知识(学习知识当然很重要),基于人脉、情境进行判断,而不是被外部知识的框架给圈住。
佐藤学认为,教师的学习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作为匠人(craftsmanship)的学习,即教师想要成长需具有工匠精神,形成教学艺术。这种师徒制要求新任教师找到一个非常希望实现的形象,再找到这种类型的教师作为师父,在师父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形成教学艺术。这是刚刚入门或入行的教师。
其二是作为专家的学习。佐藤学教授认为,单纯掌握理论是无法实现提高的。课例研究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形成专业思维需要通过对不同课例的研究。
教师的学习可以基于模仿,但是教师的学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对知识内容的学习;第二层则超越了知识内容(如数学知识),而是知识形成的思考方式(如数学思维);对于第三层,因为在当今社会第二层学习变得愈发不可见和不稳定,教师和学生为了学习“如何学习”,必须追求新模式下的学习,即第三层学习。(摘自佐藤学《课程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