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睿内刊Design2B

B端产品:用户画像分析

2020-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行铭记

虽然B端产品服务于企业,但真正使用产品的仍然是人,身处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人,才是真正的B端用户。

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做B端产品设计,却忽略了产品的真实用户,以为满足了客户的需求,给企业带来价值,就算大功告成了。但事实上,不管产品功能多么强大,使用体验不友好,不关注真实使用用户,都会让产品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麻烦。

用户画像分析,在C端产品设计领域的分享文章,可谓是多如牛毛。关于B端用户画像分析描述方面的文章分享,相对C端用户画像要少得多。

通过用户画像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明确产品销售对象与制定策略,更为重要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特征,为系统体验做针对性的优化。

今天分享通过描述B端用户的用户特征、工作特征、系统影响等三大方面,十五个属性,来梳理B端用户画像。以此帮助我们针对用户画像特征,做出更好体验的B端产品。

用户画像卡片

以下展示一个用户画像卡片例子,通常在B端产品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根据系统中的角色类型,分析出若干个这样的用户画像卡片。团队进行产品设计沟通时,可以通过对这些用户画像进行逐一分析和思考,从中分析挖掘系统应考虑的用户体验优化设计。

用户画像卡片

以下对用户画像中的属性做介绍。

用户特征

用户特征研究的是某一类角色用户的个人特征,一般选取B端产品目标企业的相应系统使用用户做分析,这里选取了年龄、性别、学历、使用电脑水平、工作状态等五个属性做分析。

年龄:研究该类用户角色的大概年龄,年龄往往能透露出该类用户的一些偏好,比如我们常说70后如何如何,80后如何如何,90后如何如何,尽管并非绝对,但通过年龄背景,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得出一些偏好特点。更可以通过一些产品研究报告,了解该年龄段用户的APP、系统使用偏好可能性,在设计风格、功能布局等上,就可以参考学习相关应用,以此降低用户群体的系统学习成本。

性别:如一些角色类型是有明显性别特征的,也未失不是一个重要的属性,比如程序员男性居多,而财务则往往女性居多。

学历:通过学历大概可以了解该类角色用户可能的认知偏好和深度,便于对提示语、便捷性、调研的方式等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用电脑水平:一个程序员的使用电脑水平,跟一个保安员的电脑使用水平就很可能有较大的差异。电脑使用水平也决定了我们在一些功能设计的时候,如何做复杂度和自定义程度的取舍问题。

工作心态:《任正非:商业的本质》书中说华为员工有三类: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第二类是一般奋斗者,第三类是有成效的奋斗者。这三个类别的划分显示出的是员工的工作心态。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他们通常只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只做一些上级吩咐必须做的事情。对于一般奋斗者来说,这类人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一些,想法也更多一些,工作中也能尽力而为。对于第三类有成效的奋斗者来说,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高,对于工作能够全身心投入,追求卓越。根据不同的工作心态,我们可以分析出对应的产品基本特征是什么。

比如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任务明确、界面简单直观,聚焦要完成的工作,操作尽可能少,重要操作要有明确预警提醒和反馈等。而对一些奋斗者而言,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往往可以更有耐心学习使用复杂的功能操作。比如同样设计一个报表,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可能更多希望无需多余操作,打开即其工作所需的报表内容,而对于奋斗者而言,可能更希望系统预留更丰富的多维筛选条件、导出功能等。

工作特征

工作特征研究的是某一类角色用户的工作相关特征,这里选取了岗位名称、职业特征、工作内容、工作场景、主要KPI等五个属性做分析。

岗位名称:便于更多了解该岗位的相关信息。

职业特征: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指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相对稳定地从事一项工作。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描述,职业包含10个方向:生产、加工、制造、服务、娱乐、政治、科研、教育、农业、管理,有九十多个常见职业细分。因为职业的细分,每个职业的专业性也变得越来越强。这就造成了不同职业会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职业习惯,会造成对同一个事物,不同职业的用户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常见的比如一些专业术语、行业黑话、理念习惯等,如果对用户的职业没有相应的了解,我们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容易陷入自己的认知偏好中,进而出现“知识诅咒”,设计出一些用户陌生或误解的功能或提示用语。

工作内容:我们需要了解用户平时工作的内容、机制、处理方式、完成方式以及相关岗位等,通常在用户画像分析中仅需做一个概要精炼。通过了解工作内容,可以更明确了解用户跟系统的人机互动关系。

工作场景:何时工作、在哪里工作以及怎么工作,工作场景是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内容,尤其要搞清楚用户怎么工作,并且要了解用户工作的困难、压力、强度、周期等。

比如也许我们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一个简单的表单录入功能,也许我们直到上线前的内部测试都不觉得有任何问题。但真实到了用户工作场景中,可能用户就崩溃了——用户的实际工作场景中,是要集中在一个小时内录入100张以上的表单,而目前的录入方式,要进行一次性快速录入简直是噩梦,也许可以考虑的改进:快速添加模式,无需刷新页面,可以连续提交,且一些如日期、常规选项等的字段默认跟上次填写的保持不变等。如此一来便可以针对主要的工作场景做针对性的体验优化。

主要KPI:毫无疑问,关心用户的KPI,就更容易获得用户的欢心。了解该类用户的工作关键衡量标准是什么,是错误率?还是办单效率等?我们可以围绕用户关心的KPI做相应的系统设计优化。

系统影响

项目影响研究的是某一类角色用户的对系统影响方面,这里选取了操作频率、支持/影响、权力/利益、操作效率诉求、主要希望解决的问题等五个属性做分析。

操作频率:用户使用系统的频率,不仅了解用户可能登录系统的频率,还要了解其主要高频操作的是哪些主要功能和需求。以此针对用户类型提供针对性的优化,比如根据角色个性化的系统功能布局、工作台等。

支持/影响:这个属性取自于项目管理领域中的干系人管理方法,我们在做用户画像分析时,进一步用于系统体验优化分析时,难不免会发现存在角色间的诉求产生冲突,比如说管理者和员工的需求冲突,一方面希望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当然并不希望自己被过多监管。这时候,干系人管理分析中的方法便成为帮助我们做适当取舍的好依据,在B端产品中,我们永远无法取悦所有的人。

“支持/影响”是指按照干系人在项目中的权利和利益进行四象限分析。

支持/影响四象限

如图所示,权利/利益矩阵是根据干系人权力的大小,以及利益对其分类。这个矩阵指明了项目需要建立的与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的种类。首先关注处于B区的干系人,他们对项目有很高的权力,也很关注项目的结果,应该”重点管理、及时报告“,应采取有力行动让B区干系人满意。其余的ACD则是按图示的方法去管理。

权力/利益:跟“支持/影响”一样取自于项目管理领域中的干系人管理方法,是按照按照干系人对项目的态度和对项目影响分析。

支持/影响四象限

作用/影响放个,类似于”权力/利益“方格,干系人主动参与(影响)项目的程度,类似于对项目结果的关注(利益)程度。而对于项目的支持和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属于B区的干系人,需要重点的维护和沟通,以促成项目的成功。

系统期望:用户主观上对系统操作效率方面的诉求,主要研究用户对系统的主观期望,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这种主观期望未必是真实需求,也一定不能直接理解为产品需求。也许从更高维度或采用非产品的方法可更好、更本质的解决这种期望,因此用户分析时可以对此做更深度的理解和分析,以便系统设计出更能方便帮助用户的功能。

主要希望解决的问题:用户希望系统为其解决的现实痛点问题,这里往往要挖掘记录到其真实问题,通常通过用户调研、观察可以明确。

今天先分享这部分内容,欢迎留言交流。希望分享对大家有帮助,明天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