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素质教育(上):加分与减负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教育部“十项严禁”第七条,2018
何谓素质教育?说直白些,就是鼓励学生多花些时间在考试范围外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比如发明创造、文娱活动之类的,让学生能够多元化发展。原理大家都明白,可是谁会傻到让别人家的孩子补习数学、让自己家的孩子闷头画与考试无关的漫画呢?所以就有教育者想到了一个方法,让注重素质教育的人不亏——加分。比如说如果你是个艺术或者体育特长生,中考或高考的时就会有加几十分的优惠。
但是,特长加分政策并没有公平照顾到包括烹饪、手工艺等多元的“素质”活动,所以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讲它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政策。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会眼巴巴地看着本属于自己的录取名额被那些加了分的特长生抢走。社会上因此掀起了全民搞加分特长的热潮,让学生从小参加各种绘画班、舞蹈班,不管孩子适不适合、喜不喜欢。结果,那些提出加分政策的教育者就发现这些孩子学习压力反而变得比原来更大了——“减负”的呼声随之越来越高。2018年底,北京市教委宣布于2019年取消特长生的政策。
“减负”一是指学校少留作业、少考试,二是指家里少报补习班、兴趣班。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学校迫于政府压力减少了明面上的作业量,学生还是愿意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上补习班的。根据2018年杭州市政协委员联合多所小学所做的调查,九成的学生表示对补课“非常喜欢”。该调查结果让媒体感到“措手不及”。
加分与减负为何都偏离了其原本的目标?因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没有特长的考生担心所有竞争者都会靠加分超过自己,所以自己也不会无动于衷,报特长班成为应试热潮;而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考生担心自己单方面的减负会使无视减负要求的竞争者超过自己,所以自己也不会真的减负、坐以待毙,减负的呼声形同虚设。
在竞争标准是分数的前提下,教育选拔最终只可能走向应试的功利结局。那么,学习外国那样通过应试分数、社会能力、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考核录取会不会是中国教育选拔的未来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