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选择.思考
很多数学题目都不止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怎样结合实际情况和生活实践,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体现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两种解法
今天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六一”前夕,老师要买12支钢笔作为奖品,商场有一种钢笔正好要做促销,买五支送一支,这种钢笔每支12.3元,张老师买12支钢笔要花多少钱?
这道题学生出现了两种解决方法:
1.12÷5=2(份)......2(支)
12.3×(2×5)=123(元)
这种解法的道理是先看12里面有几个5?有两个5就可以赠送两支,因此,买12支只需要花10支的钱;
2.12÷(5+1)=2(份)
12.3×(2×5)=123(元)
这种解法的不同点是把买五送一的总支数看成一份,12里面有这样的两份,因此就需要买两个5支,也就是10支的钱。
二、变化题目,优化解法
上面的两种解法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且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把题目稍加变化,就能明显看出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如:把12支变成15支,这时如果运用第一种解法,学生就会误认为15支可以送3支,因此,要得到15支就只需要付12支的钱就行了。
可是,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由于花钱购买的支数只是超过10支,而不够15支,仍只能赠送2支,需要支付13支的价钱。
因此,选择第二种解法更适用普遍现象。
三、争论与思考
当把12支变成17支的时候,又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这时,如果支付15支的价钱,商家会赠送三支,总数就变成了18支,因此,有的学生就认为,在这里既然多赠送了一支,所以支付的支数,应该改为14支。
我让孩子们自己讨论解决,经过讨论,他们发现:支付14支的钱数是不行的,如果支付14支,商家只能赠送两支,得到的总数只能是16支;因此,只能支付15支的价格,实际得到18支,虽然与17支的题目要求不是完全契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想,这种基于生活实际的策略选择,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辩、反思与判断,而不致出现“维纳斯”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