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教育的“消费主义陷阱”(读书笔记)
在《东吴相对论。富二代的困惑》这一期节目里,两位主持人指出:
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先是没钱,拼命地挣钱,挣完钱以后,用这些去够买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他们有这样一个观念,以为教育是可以买来的。因为过去的一切问题都在于没有钱,那么反过来,现在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就是钱。他们顺理成章地以为,通过所谓的最好的教育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最好的人。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消费观念来理解教育。就是说,其实很多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错误地把教育当成了一种消费。他们不懂得,在生活当中,许多事情是无法用消费观念来对应的。比如爱情,是不能消费的。如果拿爱情来消费,你就会想:哎,我今天给你发了五次短信,给你打了三个电话,你居然 只回了我一个电话,或者根本每回我电话,我亏了。我(梁冬)有一天在茶餐厅吃饭,听到旁边一对年轻人在吵架,主题就是“为什么我今天给你打了三个电话,你才打了一个给我”。我当时觉得很好笑,后来发现它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好像这真的变成了现在年轻人很多时候争吵的一种主题。“富二代”要实现从富到贵,从富到强,必须从消费主义这个陷阱,这个泥沼里面走出来。有一个关于洛克菲勒的故事。洛克菲勒每次到纽约,都住在那种很便宜的酒店。他的一个朋友就问他:“你儿子到这里来都是住五星级酒店,而你总是住这么便宜的酒店,为什么呢?”他说:“我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有个有钱的爸爸,我可没有。”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两代人表面上属于一个阶层,但他们在趣味、价值取向上是非常不一样的。他们成为这个阶层的手段不一样。前者,作为父亲,他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他是能力驱动的,后者生下来就属于这个阶层,他是资源驱动的。资源可以通过有形的方式简单地传承,但能力是没办法这样传承的,能力要靠自己修炼,就像一个人生病,其他人不可能代替他去疼痛。
我觉得这个问题,校长应该在家长会上讲一讲,尤其是在所谓“贵族学校”更应该讲。我给家长讲课时常说:“花钱买不来好孩子。不是说教育不需要钱,培养孩子肯定是要花钱的,也不是说花钱没有用,花的钱多,有更好的教育环境,等等。问题是你一定要清醒,你在教育上的投入和商店买东西并不是一回事。到商店买东西,一分钱一分货,商品买到手,它是否合格完全是厂家和商家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教育投入可不是这样的,你花的钱多,并不能保证收获一个好孩子,弄不好还会正相反,而且你化了钱并不是就完事了,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别人去教育,到时候人家就应该送回一个让您可心的”产品“,没有这回事。为什么?因为孩子是活人,他的成长是极其复杂的事情,花钱不花钱只是这件事中的一个小侧面,一般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以为花钱就能买来一个好孩子,是对金钱过于迷信了,是把正常的”消费行为“上升到了”消费主义“的高度,中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毒了。一些商家也就看准了这类家长的消费主义心理,弄出很多“教育产品”来,许诺家长“花钱就能买到一个优秀的孩子”,骗得家长猛掏腰包。中国人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是世界出名的。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用钱“堆起来”的,这话用在生活方面,倒也说的是,但用在现在教育方面,就很片面了。为什么花同样的钱,有的孩子就“堆”成了有德有才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就“堆”成了公子哥和废物?这是花钱多少无法解释的。所以我们看一个家长是否优秀,重点不在于他能给孩子多少钱,而在于除了钱他还能给孩子生命。有些家长确实很能挣钱,但他应该懂得,这是他自己的本事,不是孩子的能耐,而且他不要忘了,他的本事当初并不是用钱“堆”起来的,那么,他也就不要幻想用钱“堆”出下一代的品德和能力来。如果您的性格和才能是在吃苦中锻炼出来的,您凭什么认为您的孩子不吃苦就能得到这些东西?这道理说起来很简单,明如白昼,但奇怪的是,如果不是有人说破,一些有钱的家长还就真的在哪里糊涂着,可见金钱会蒙住人的眼睛,使人“精神失明”。
读后感:这篇刚好与吴非老师的那篇相呼应了。我们目前不缺乏有钱的“贵族”,但是却少有“精神贵族”。而富豪中也有真正的贵族和土豪。我们改开几十年来,确实早就了不少的暴发户,在对金钱的追逐中,也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对人们的道德素养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这其中很多人的财富的获取并不是完全是阳光的,也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的艰辛的努力而获得了。投机倒把,钻政策空子的人不少,所谓的社会风气的日下,还是与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有一些联系。
而文中所提及的富二代问题,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而当前,其实真正富有的人们都是有头脑和一定素养的人,他们在对子女的养育中并不一定只是在花费在钱财上。因为很多财务自由的人还是有精力在家庭教育中付出,也很有育儿的科学观。反而是中间层次的家庭比较焦虑一些,因为十分害怕孩子在未来社会中不能立足,所以产生有高额的补习费用的问题产生。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受到内驱力还有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是否能健康成长,两方面缺一不可。我还是觉得我们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忧,有些担忧也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只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提供好的条件,还有必要的陪伴,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的体验。人生本无意义,意义产生于每一天的活动和感受。
而我们也都是从那个阶段成长起来的,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尽量让孩子们能够有个快乐的童年,即使在学校教育中也要避免那些来自应试的伤害,尽早能够让孩子找到成长的道路,并为之努力。性格,习惯,品格,三观都会对将来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生的痛苦有时候就是来自于攀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不住已有的幸福,也是只能看到别人的光鲜而已。我们当前算是处于一个相对于过去更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了,我们还是要对于未来更乐观一些,相信我们的孩子们的将来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