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小教科学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

2018-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凤栖梧桐_8e6e

没接触这门课、这本书之前,“科学”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一种客观、刻板、晦涩、与我有关又好似与我的生活无关的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我和它的接触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之外,可能仅剩下观看《加油!向未来》《最强大脑》这些跟科学有关的节目活动了。在此之前对于“中国古代有科学吗”这个问题我一直持肯定态度,佐证就是四大发明以及数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但是在《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吴国盛老师从“什么是科学”讲起,论述“中国古代无科学”,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思想的颠覆,一种新的思路。

吴国盛老师讲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希腊,源于希腊追求理性、追求自由的精神,他们追求的是“无用知识”,为了探索而探索。西方理性科学是自古希腊以来一直贯穿西方文明发展过程的主流知识形态,在古代它的典型学科是数学、哲学;在中世纪它的典型学科是神学;在近代它的典型学科是自然科学。就这一层而言中国古代无科学,中国的“天地农医”更多的是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技术而不是科学。这样的结果与文明形态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占主导的社会,重视乡土,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熟人文化,在人情社会中情最重要,理次之,法再次之,理不是我们行为的根据;而希腊社会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重视契约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希腊人对理性、自由的追求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科学与技术是存在区别的。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 “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技术的任务则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

我们现在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技”其实就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二者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从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是经验的累积。例如中国古代的农、医技术,西方瓦特改良蒸汽机,都是经验基础上的技术革新。

现代科学与希腊科学相比呈现两个新特点——现代科学能够转化为技术,从而转化为生产力,不再单纯追求“无用知识”;现代科学大量使用数学。这是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揭示了科学对于技术的推动,当今生产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创新,这也是我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原因所在。科学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常常可以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或是技术的进步,进而带来经济的发展。

相应的技术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科学理论的确定需要经过不断地技术检验,技术是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推动, 要靠技术提供物质手段,特别是科学实验和仪器设备都需要技术发展来提供更好的手段和条件。科学、技术和生产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正如吴国盛老师在结语中所说: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探究“中国古代有无科学”这一问题,不仅为了追溯历史,更是为了展望未来,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事关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复兴大业,关系到如何走好接下来的路。

此外本书中还有一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如哥白尼并没有受到迫害;基督教允许进行自由的探索,但不能认为结论就是真理,即“研究有自由,宣传有纪律”;这是基督教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建立的一种平衡策略,不可谓不聪明。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宗教不一定是科学的死敌,亦不一定就是迷信。吴国盛老师用较为通俗的方式解释了晦涩的科学,这些论述给了我不一样的启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