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郭菲:共建一间会生长的教室
公众号版:郭菲:共建一间会生长的教室
教育行走(苏州)自由论坛3 激情演讲微信群
主題:共建一间会生长的教室
分享人:郭 菲 河南省灵宝市第四小学教师
主持人:黄 莹 黄岩区名师(独立音乐教师)
特邀点评嘉宾:
莫玉玫 台中市慈明高中国文教师
时间:7月9日晚上7:30-9:00半小时分享,半小时点评,半小时自由讨论。
分享者
郭菲,女,河南省灵宝市第四小学教师,德育主任。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一等奖,现为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德育管理工作岗位以来,坚持生命教育原则,创新开展“班本自治”管理模式,整合并挖掘班本课程内涵,打造共生共美的理想教室。近年来坚持低年级段班级管理工作研究、幼小衔接心理现象研究,在推广家校共育活动方面成果显著。
主持人
黄莹:2001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同年任教于黄岩中学。2014年被杭州余杭区作为人才引进,就职绿城育华亲亲学校、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2017年,为了支援余杭西部教育,主动要求深入大山支教,现任教于径山镇双溪中心小学。在进入该校任教2年时间里,同时任教音乐及语文学科,对语文教学抱以高度热情。
点评嘉宾
莫玉玫 臺中市慈明高中國文科召集人兼導師,擔任校刊編輯及撰寫各類文稿。2019年荣获台中市師鐸獎。
共建一间会生长的教室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的班级管理中特别提到一组关键词:课程,教室,生命。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和规则的地方。所以,小小的一隅教室里,是要传递出一种正能量,形成一种内驱力,进而演化成为每一个集体成员共同遵守并为之努力的信念。这是我心中学校教育最好的模样。因此,我觉得,这样一方教室里,不只是一个空间,更应该是一个具有生长力、能够唤醒、激励并鼓舞每个生命饱满成长并绽放光华的能量场。因此我的集体建构信念里,只有两个核心词:生命至上、共生集体。
文化生长---共享能量场
一是形成精神图腾。定制着属于我们这个集体的独一无二的 logo和印记,时时处处都形成归属感,这就是班级的精神图腾。精心揣度用好班级的班名、班号、班呼,形成统一的班规、班训、班风,让班级故事中显示出一种生命成长的美。这样明确而具思想、独一无二也赋有寓意的班级文化,会让孩子在集体文化的感召里,明确感受到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重要性与自豪感。
二是充满仪式感。一个班级的第一天、第一周、第一月、第一年...重视每一个第一次的体验意义。比如“辰星班”第一节班会课是从“我的名字就在星空里”开始的,我记住了每一个孩子们的名字,并从我的视角送出寄语,每个孩子对自己名字的寓意有了坚定的担当,也都记住了自己与集体的位置。最后的签名和宣誓仪式将我们紧紧凝聚在一个崭新的集体里,那一刻,他们和我一样,终生难忘。何为仪式感?就是每一次的成长哪怕再微小,也是无比重要而珍贵的时刻,印刻在心里,成为永生难忘的印记。
三是民主的教室。教育的民主,决定着一个民族整体国民思想的高度阈值。如何让一间教室成为托举自由灵魂的能量场呢?从尊重开始。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和存在感,允许每一个生命独一无二的各自绽放。平等的状态下才会孕育出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一)亲其师,信其道,尊重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非言语沟通往往能带来更有效的沟通效果。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弯腰、一个拥抱都会表达出无限的情感。连续五、六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低年级段孩子而言,最有效师生交心的就是用非言语方式“三应该四允许”来表达“猜猜我有多爱你”。三应该是:老师应该蹲下身来、学对方语调说话、互做玩伴,四允许是:孩子遇到问题时,允许辩解,允许申诉,允许哭泣,允许把话说完。在教室里,不做专职的独裁评判,而是冷静的倾听者、温暖的陪伴者,受委屈了,老师给个抱抱;得表扬了,跟老师来击个掌;课堂上师生不分彼此展开PK,赛前相互叫板,输了相互安慰......老师感同身受的尊重并理解了孩子的言行和表达,孩子自然与老师亲近,爱出者就在民主的沟通里爱返而有效。
(二)信任与自律就是双胞胎,尊重个性。
从事低年级的教育工作,行为习惯教育尤为重要。孩子们对正确与错误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对规则的边界也是模糊的认识。所以,允许犯错是前提,积极关注才是教育策略。用放大镜看优点,将信任交付出去,自律就会自然而生。想想也是,于孩子而言,数条规范难记,各司其职提醒。所以从班级自治开启自律管理模式,将魏书生老师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引入教室,在我这个“懒老师”的指点下,人人都是“小管家”各负其责。当然,前提是手把手教会职能,做好自己的事,学会尊重他人的事。班级各项日常事务被他们管理的井井有条:窗台上水杯摆成一字,还高矮胖瘦排列有序,“水杯小管家”的功劳;电脑定时开关机,投影仪没关也会被提醒,“电脑小管家”的职责;劳动工具都站成了整齐的队伍,“工具管理员”的严格;教室门前的花草浇水及时,枝繁叶茂,“班级美容师”的汗水啊......瞧,解放了纠别人错的眼睛,就专注了做好自己份内事的认真。
课程生长---共识成长团
好的教育可以催生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衍生出更多和谐融治的情感。让德育课程化、系列化,形成有序的教育状态。四大类的课程:一是养成教育课程,重根基培养,渗透在学科之中,养成在课间之外,劳动、礼仪,点滴皆学问;二是生命教育实践课程,以研学为载体,在行走中触摸山河人文痕迹,历练体验生存本领,军事拓展、参观游览,脚步坚定四季如诗;三是晨诵暮读素养课程,在传统文化的精髓里,用丰厚的阅读积淀下人文底蕴,最美是书香,诗书蕴人生;四是五商拓展课程,不止养德、慧智,还要重情、抗挫、逻辑敏锐。这样的课程全面立体,循序推进,充实有营养。然而当下重智轻德的现状,让德育活动多少有些尴尬。其实不然,德育应该是水,是润泽和托举。繁而不杂的课程生长点在哪里?不是孤立的,而是从教室里形成共识,从书本走向生活,不拘一室,不限一时。教室里承载的不仅仅是课本、考卷,还有丰富的体验与创造。低年级,开展"小小神算子"之间的速算竞赛,小组一体赛、个人彰显赛,紧张刺激还有趣;中年级,有限金额的超市采购、为公益募捐的爱心义卖、路演筹款,不光是金钱上的加加减减,还有提前预设和小金额任务量分配;高年级段,压岁钱的收支分配调查、梦想实现的基金储备,知识像花一样落地,不仅是“财商”的头脑风暴,更是社会民情民生的知识链接反应。看,数学也能如此美妙!从生活出发,老师与家长化身孩子探索路上的隐身守护神,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用体验塑造认知,用实践探索智慧,用合作赢得共享成就,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这样一笔笔的成长财富比任何一堂课堂中的教诲都弥足珍贵。
关系生长---合力共同体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看见它的价值,在集体里,在互动中,生命的个体才能逐渐彰显出美和价值。在教育的关键词里,我最喜欢“成全”一词,而成全的本质就是与他人、与环境、与自我的共生。
在教育这件事上,最有效的但也最难相处的就是老师和家长两大阵垒,如何向着同一频道奏出和谐之音?其实,家校工作轨迹各不尽相同,但目标终点却一直相同。建校四年的时间,我们一步步探索,画出了一个同心圆的概念:以中华文化“和”为指导,给予彼此并肩齐驱的信任和尊重。就从我们老师最擅长的读书开启,让书成为最美的馈赠。班级共读让家长一点点的动起来。自愿参与不是任务,用聚光灯模式让爸爸妈妈们自然而然的成为自主阅读的受益者和传播者。第一本书就是张文质先生的《奶蜜盐》,一次尝试,就有收获。公众号上的慧言集锦,平凡爸妈也会成为朋友圈里的榜样使者,助教团的妙语点评,看老师推心置腹写下的真诚。于是,更多的同伴参与进来,N+1式的传播,让这所县城里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家长们,也开始认真回看家庭教育的深远影响。家长读书俱乐部应运而生,坚持打卡,积极打卡,主动打卡,妈妈来分享,爸爸谈感悟,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还有奶奶团、爷爷团成员的加入。于是,亲子夜读又在共读的影响下自发成立了。最美的教育是什么模样?看小手大手共捧书共吮书香的场景,亲子共读、家长读书互不影响,书香家庭、书香家长学有榜样。你看,这间小小的教室里,是不是一个一个个萤火虫聚集的中心源?万句箴言易懂,方寸改变难恒。所有的大道理都不如一场实际的行动最为有效。从家校共读,到形成家校共识,然后参与家校共行,德育课程落地有了助手,家长助教入校分享职业故事,家长志愿者参与校园内外的每项事务,形成同心协力的家校共育之风。家风、校风、文明世风,最好的未来也就是如此的安然生长,岁月静好。
自我生长---内力共升营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无论是组建阅读群,建立共读体系,又或参加教育行走,拓宽思辨视界,还是践行生命教育理念,和张文质学习致力于家校共育工作,“学习力”才是通向教育的诗与远方之最强能力。具有学习力会生长的老师,才会在教室里种下生长的根,变成一盏促进生长光合作用的灯。让更多的教室能够打破疆界,从一间教室放飞无数梦想,让一间教室连接一个社会。这与行走目的不谋而合: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读共研,同行同进。学习的路从寡然走到豁朗,一群人不仅能走得远,还能走得稳健。每次有思有研地出发,就一定能带来精进有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