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当作何解?
2020-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语文前哨
我们来看李贺的《客游》诗:
客 游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这首诗解读的难度不大,但看过百度文库的翻译,却让人犯疑。
百度文库这样解释颔联: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这两句是说: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
这解说大抵不错,但和李贺的经历以及意旨若即若离,其实并不准确。
查百度汉语,其对承明庐的解释是: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承明庐。又三国魏文帝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可见承明庐是臣子止息之所,故可指代侍臣。又平原君赵胜有门客数千,而平原君的身份是权臣而非君王,故“平原客”指代幕僚。
颔联可翻译为:我不能在朝廷做侍臣拜谒皇上,老来却只能做权臣的幕僚。
做朝臣和做幕僚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官场失意的苦闷和愁绪。
用李贺的仕宦经历来验证。元和九年(814年),李贺辞去奉礼郎的官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入太行,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诗意和经历弥合无间,如此翻译岂不甚好?
总之,这首诗写游幕的失意和思乡,本不难理解,但解诗者不明所以,不能知人论世,故造成偏差。后之学者不可不明察深思而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