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以为常的话里,藏着最真实的你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
我想干什么,但是我又担心这件事没干成带来的不好结果。
比如我想考研,但是我又担心考研失败,这样浪费了时间,耽误了找工作,所以我很纠结。
看着像是思虑周全,其实真实的意思是:我想考研,不过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如果有可能失败,我就不想去做这件事。
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我最想做百分之百可以成功的事情,或者有退路的事情,或者别人可以为结果负责的事情。
比如我有门路,百分之百可以考上;
家里给我找好工作了,我考不上也有工资;
我考不上,爸爸给我资金,支持我再考一年/爸爸会帮我找工作。
说来说去,意思就是我做一件事,我不愿意接受这件事做不好带来的后果。
也就是我不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一,潜移默化。
每个人做事都希望事情的结果可以顺自己心意。爸爸妈妈总这样说,就会让我产生只喜欢好的结果,害怕排斥坏的结果的认知,但是没有学会当后果来临时,如何对待和解决。
越不会面对和解决后果,越害怕后果;越害怕遇到后果 ,越不敢勇于做事,只愿意做预料到好结果的事情。
二,对犯错的错误认知和心理创伤。
小时候做错事,总是挨打挨骂,对犯错形成心理创伤——恐惧犯错。
也行成错误认知:人不应该犯错。
而自己又认为事情的结果跟预想结果不一样,就是犯错。
因为不敢做没有百分之百好结果的事情。
三,依赖心理,导致不敢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父母对自己权威的看重,因此不听爸妈话,做错事,就会受到批评;听爸妈话,即使做错事,就不会被批评。
形成认知: 听爸妈的话,就不用承担后果!
因此,过于依赖父母。
长大后过于依赖别人,不敢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害怕出现后果,自己受到批评。
【如何做】
一、多问“为什么”,探索到最真实的自己。
二,接纳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好结果和坏的结果。
做事情前,把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想清楚。
问自己愿不愿意接受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如何改善。
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最坏的结果。
三,为事情设定内目标和外目标。
外目标就是事情的结果。
内目标就是做事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
总结:
不敢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主要是因为对未知后果的恐惧。
需要把未知明确化!